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中国医学大成(四)温病分册

收藏
  • 大小:23.29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中国医学大成(第四册 温病分册)
作 者: 曹炳章原辑;高萍主校
出版时间: 1997

内容简介
  《瘟疫论》提要明·吴有性撰。有性字又可,震泽人。是书成于崇正壬午。以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瘟疫。其病与伤寒相似而迥殊,古书未能分别,乃著论以发明之。大抵谓伤寒自毫窍而入,中于脉络,自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而再表者,有表里各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其显然易见者,则脉在不伏不沉之间,中取之乃见。舌必有苔,初则白,甚则黄,太甚则黑而芒刺也。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然古人以瘟疫为杂证,医书往往附见,不立专门。又或误解《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文,妄施治疗。有性因崇祯辛巳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以伤寒法治之不效,乃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其书不重序次,乃随笔札录而成。今存其旧,其下卷食复劳复条中载安神养血汤,小儿时疫条中载太极丸,并有方而无药。又疫痢兼证一条,亦有录而无书,故别为补遗于末,又正名一篇,伤寒例正误一篇,诸家瘟疫正误一篇,原目不载,盖成书以后所续入,今亦并录为一卷,成为完书。现又附录偶斋评语,乃偶斋辨舌一篇,作为补遗。按:偶斋姓年,名希尧,刊有《经验良方》数种传世。片断:偶斋云:伤寒感冒,邪从外入,谓之中经。瘟疫邪发膜原,由内而出,谓之浮越。伤寒瘟疫,只传足三阴三阳,不到手三阴三阳,故不言手经而言足经。足太阳乃膀胱经也,与肾为表里,而肾为足少阴也。足阳明乃胃经也,与脾为表里,而脾为足太阴也。足少阳乃胆经也,与肝为表里,而肝为足厥阴也。瘟疫初起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起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从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从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达原饮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上用水一盅煎八分午后温服。按: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错。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荣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凡疫邪游溢诸经,当随经引用,以助升泄。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也,本方加干葛一钱。证有迟速轻重不等,药有多寡缓急之分,务在临时料理,酌定分两,大略而已,不可执滞。间有感之轻者,舌上白苔亦薄,热亦不甚,而无数脉,其不传里者,二三剂自解。稍重得必从汗解。如不能汗,乃邪气盘错于膜原,内外隔绝,表气不能通于内,里气不能达于外,不可强汗。病家见加发散之药,便欲求汗,误用衣被壅罨,或将汤火熨蒸,甚非法也。然表里隔绝,此时无游溢之邪在经,三阳加法不必用,宜照本方可也。感之重者,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服汤后不从汗解,而从内陷者,舌根先黄,渐至中央。邪渐入胃,此三消饮证。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此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此白虎汤证。如舌上纯黄色,兼见里证,为邪已入胃,此又承气汤证也。有两三日即溃而离膜原者,有半月十数日不传者,有初得之四五日,淹淹摄摄,五六日后,陡然势张者。凡元气胜者,毒易传化。元气薄者,邪不易化,即不易传。设遇他病久亏,适又微疫,能感不能化,安望其传。不传则邪不去,邪不去则病不瘳,延缠日久,愈沉愈伏,多致不起。时师误认怯证,日进参芪,愈壅愈固,不死不休也。偶斋云:少阳胆经行身之侧,为半表半里,柴胡乃本经之药。太阳膀胱经行身之背,为表,羌活乃本经之药。阳明胃经行身之面前,为里,葛根乃本经之药。传变不常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而解者;有从自汗、盗汗、狂汗而解者;有无汗竟传入胃者;有自汗淋漓,热渴反甚,终得战汗方解者;有胃气壅郁,必因下,乃得战汗而解者;有表以汗解,里有余邪,不因他故,越三五日前证复发者;有发黄因下而愈者;有发黄因下而斑出者;有竟从发斑而愈者;有里证急,虽有斑,非下不愈者;此则传变不常,亦为常变也。有局外之变者,男子适逢淫欲,或向来下元空虚,邪热乘虚陷于下焦,气道不施,以致小便闭塞,小腹胀满,每至夜即发热,与导赤散五苓五皮之类,分毫不效,得大承气一服,小便如注而愈者。或里有他病,一隅之亏,邪乘宿昔所损而传者,如失血崩带,经水适来适断,心痛疝气,痰火喘急,凡此皆非常变。大抵邪行如水,惟注者受之,传变不常,皆因人而使。盖因疫而发旧病,治法无论某经某病,但治其疫,而旧病自愈。偶斋云:战汗,身体颤抖而汗出也。自汗,无故自然汗出也。盗汗,熟睡而汗出也。狂汗,其人发狂,走跳叫骂,狂已,忽然汗出安卧也。急证急攻瘟疫发热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积粉,早服达原饮一剂,午前舌变黄色,随现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伏邪即溃,邪毒传胃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烦渴少减,热去六七,午后复加烦燥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毒最重,复瘀到胃,急投大承气汤。傍晚大下,至夜半热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传变亦速,用药不得不紧。设此证不服药,或投缓剂,羁迟二三日必死。设不死,服药亦无及矣。尝见瘟疫二三日即毙者,乃其类也。偶斋云:一日之病,而有三变,此疫毒之最重者。若以缓剂治之,而能望其生者几希。表里分传瘟疫舌上白苔者,邪在膜原也。舌根渐黄至中央,乃邪渐入胃。设有三阳现证,用达原饮,三阳加法。因有里证,复加大黄,名三消饮。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也。此治疫之全剂,以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者宜之。三消饮槟榔草果厚朴白芍甘草知母黄芩大黄葛根羌活柴胡姜枣煎汤服。热邪散漫瘟疫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热,宜白虎汤。白虎汤石膏一两知母五钱甘草一钱炒米一撮加姜煎服。按:白虎汤,辛凉发散之剂,清肃肌表气分药也。盖毒邪已溃,中结渐开,邪气方离膜原,尚未出表,然内外之气已通,故多有脉长洪而数。白虎辛凉解散,服之或战汗,或自汗而解。若瘟疫初起,脉虽数,未至洪大,其时邪气盘踞于膜原,宜达原饮。误用白虎,既无破结之能,但求清热,是犹扬汤止沸耳。若邪已入胃,非承气不愈。误用白虎,既无逐邪之能,徒以刚悍而伐胃气,反抑邪毒,致脉不行,因而细小。又认阳证得阴脉,妄言不治,医见脉微欲绝,益不敢议下,日惟杂进寒凉,以为稳当,愈投愈危,至死无悔,当此急投承气,缓缓下之,六脉自复。偶斋云:日惟杂进寒凉,以为稳当,比比皆然。更有老手,诊得脉虚,即用温补。前以误用寒凉,而致脉微,后以脉微,辄用温补,试问若辈举世皆然,今为是书说破,良当悔悟矣。本书前言前言曹炳章(1877~1956),字赤电,近代浙江鄞县曹妙乡人,商人曹显卿之子。炳章幼承庭训,学习经商,拜师于绍兴方晓安门下。时年尚少,即志在医,料理业务之余,则诵读医经,焚膏继晷,孜孜不倦。其师见其可造,赠以《内经》、《金匮》及历代医书。自此,益刻苦自励,晨夕研求,历七载而妙悟医理,声誉鹊起。年二十余,应聘任春成及致大药栈经理,兼行医。此时,财力稍裕,则广收医药孤本秘籍,揣摩研读,学术益精。光绪癸卯(1903)年,浙江名医何廉臣,创办《绍兴医药月报》,邀请炳章任编辑,遂得以问业于何氏,并钻研叶、薛、吴、王四家温暑治法,医道乃大行。先后应诊于同善、同义药局,并创办“和剂药局”,日治近百人,皆应手奏效,危险大症,无不药到病除,名望日隆,病家争先延致。上海神州医药总会成立,炳章出任绍兴分会评议,首倡改良药品,并创办医药卫生报,订正丸散方及炮制药物法,以身作则,旨在振兴中医,造福病家。1920年废止中医事起,炳章被公举为绍兴医药学会会长,与裘吉生等代表中医界赴南京请愿,并组织成立中央国医馆,任南京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在此期间,他面对海禁开放,西学东渐,中医衰落之情状,应大东书局之请,奋而约集名医,遍览群书,精选中医典籍中的珍本、孤本、抄本,进行整理,共同批校圈注,补阙正谬。历三十年,于万种古籍中,精选出365种,编成巨帙,名曰《中国医学大成》。炳章不仅汇编此书,其自著医书亦甚多,除《霍乱寒热辨证》、《医医病书》、《辨舌指南》刊行外,尚有22种未梓,其手稿仍存。炳章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为中医古籍的保存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医学大成》的编纂,在当时倍受中医界的推崇,认为此书是“寿世宝藏,医林巨观”。原书共计365种,分13类,曰医经、药物、诊断、方剂、通治、外感、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医案以及痘疹、推拿、疑难杂症等。每书均写有提要,以明此书之来历、内容之要点;每一类之中均按年代先后次序排列,以便考证。可惜此书刊行未半,日本人侵入,印刷被迫中断,仅有136种问世。199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岳麓书社均将曹氏所刊之书影印出版。之后,岳麓书社又将曹氏已列书目而未刊的医书,稍作调整增补,作“续编”影印刊行,完成了曹氏未完成的大业。《中国医学大成》的编纂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整理保存了大量的中医经典秘籍。是书搜求博采秦汉至清末的海内孤本、珍本、抄本,殆有万余种,约集名医,精校圈点,厘订精选365种。其所选之书,皆医籍中之精华,如医经类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等;本草类有《神农本草经》、《本草衍义》、《雷公炮制药性解》等;伤寒金匮类有《伤寒贯珠集》、《伤寒补例》、《伤寒来苏集》、《金匮要略心典》等;温病类有《温热逢源》、《瘟疫论》等;通治类有《医学心悟》、《周慎斋医书》、《医学源流论》等;医案医话类有《柳州医话》、《吴鞠通医案》等;此外尚有临床各科、生理、病理、诊断等重要书籍。其次,系统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曹氏将其所选医籍分为13类,每一类之中则按朝代先后为序,每一种书之前有提要,简介全书要点,这样,尽管全书博大,但条理清晰、系统连贯,阅一书则遍览历代医论,窥一类则尽知各家学说,中医精论全在此书之中。再次,普及推广了中医学术理论。当时正值废止中医案起之时,中医学术低迷衰微,此书的出版无疑是一支兴奋剂,使整个中医界振奋起来,叹为观止。不仅如此,就对提高整体中医素质,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而言,此书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凡治医者,非博览存书,无以阐明医术,医术不精,何谈着手成春?然秦汉至今,医书逾万,即使毕生考校,犹恐不能,况且一般人所购医书,版本不良,校勘不精,错误百出,怎能精通医理?此书一出,实为业医之准绳,医门之法律,而被称为“寿世宝藏,医林巨观”。即使现在也同样如此!鉴于此,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重新对此书(仅限于曹炳章厘定刊行的136种)进行点校整理出版,以满足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需要。此次整理,在尽量维护原书风格的同时,进行了必要地调整,以方便当今读者阅读,几点原则,简述如下:1.全书以现代简化字,标点符号横排;2.由于版式的变更,原方位词“左”、“右”一律径改为“下”、“上”;3.出于今人的用字习惯,原书“已上”、“已下”一律径改为“以上”、“以下”,量词“钟”径改为“盅”;4.中药名称除将“黄耆”径改为“黄芪”外,一律不作改动;5.凡属书名,一律加书名号,不出注;6.如明显系由刊刻,抄写等所致的错误,则径予改正。如“灸甘草”改为“炙甘草”等等;7.原书眉批内容,移于相应章节中,前加“眉批”二字,不出注。限于我们的整理水平,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整理者1997年6月


《中国医学大成》(第四册)总目录
瘟疫论
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
张氏温暑医旨
瘟疫明辨
温热暑疫全书
温证指归
温热病指南集
南病别鉴
痧胀玉衡
疟疾论
湿温时疫治疗法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伏气解
伏邪新书
伏阴论
羊毛瘟论
温热逢源
随息居霍乱论
瘟疫霍乱答问
霍乱审证举要
鼠疫抉微
增补评注温病条辨
附 温病条辨歌括
辑补温热诸方
辑温病条辨论
温病医方撮要
增补评注治温提要
温病三字经
温热经解
《瘟疫论》目录
卷上
原病
瘟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反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隔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疸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战汗
自汗
盗汗
狂汗
发斑
数下亡阴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下后间服缓剂
下后反痞
下后反呕
夺液无汗
补泻兼施
药烦
停药
虚烦似狂
神昏谵语
夺气不语
老少异治
妄投破气药论
妄投补剂药论
妄投寒凉药论
大便
小便
前后虚实
脉厥
脉证不应
体厥
乘除
卷下
杂气论
论气盛衰
论气所伤不同
蛔厥
呃逆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论食
论饮
损复
标本
行邪伏邪之别
应下诸证
应补诸证
论阴证世间罕有
论阳证似阴
舍病治药
舍药治病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
肢体浮肿
服寒剂反热
知一
四损不可正治
劳复 食复 自复
感冒兼疫
疟疫兼证
瘟疟
疫痢兼证
妇人时疫
小儿时疫
妊娠时疫
主客交
调理法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
集补诸瘟方治
附采名方及辟瘟诸法
王恒斋先生瘟病论
补遗
正名
伤寒例正误
诸家温疫正误
附辨舌法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