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中医针灸通释:针法灸法学

收藏
  • 大小:11.32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中医针灸通释:针法灸法学
出版时间:1995
丛编项: 中医针炙通释
内容简介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伟大宝库里极为重要的精华之一,从公元7世纪开始,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学术内容和较大实用价值的专门学科。自肇源迄今,亘绵数千年。其间,春秋战国之积累,两汉魏晋之奠基,唐宋之繁荣,金元之争鸣,明清之精湛,近代之发展,异彩缤纷,不可胜数。目前,这门科学已经步入世界医学行列,将为世界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针灸医学验之临床,源远流长,其效验确凿,适应证广,无毒副作用,历代为医家所首肯。数千年来,临床资料大量积累,所治病种不断扩大,实验研究日趋深入,当代科技介入渗透,新的疗法与日俱增。因此,对针灸临床治疗学内容进行追本溯源,整理归纳,充实提高,实属必要。为达这一目的,故组织编写《针灸治疗学》,以阐针灸治疗之内蕴,展针灸医学之鸿图,无愧古人、今人、后人,为针灸临床治疗学的再发展作出贡献。《中医针灸通释(4)》编写共分2部分。第1章为针灸治疗学总论,着力介绍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作用及选穴配方,使读者对针灸治疗体系全面了解,组方有所遵循,治疗有所依据。第2章主要论述了现代医学内、外、妇、儿、骨伤、眼、耳鼻喉、皮肤、男科病等各科160余种常见疾病的治疗。每病先以现代医学观点论述疾病概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再从中医角度辨证分型施治,后载其他治法和现代研究。集古今认识为一体,列中西理论以互参,汇辨证辨病以共存,体现了针灸临床的继承与发展。
目录
第一章 针法灸法概论
第一节 针法灸法的意义
一、针灸同属外治法
二、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第二节 针法的起源和发展
一、针具的起源和发展:
二、针法的发展
三、针具的演变与各种针法的关系
第三节 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二、灸法的发展
三、灸法的演变与分类
第二章 毫针法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规格和修藏
一、毫针的结构
二、毫针的规格
三、毫针的选择
四、毫针的检查
五、毫针的修藏
第二节 针刺练习
一、指力练习
二、手法练习
三、自身试针
第三节 针刺前准备
一、针具的选择
二、体位的选择
三、针前消毒
第四节 基础针刺手法
一、刺手与押手
二、治神与守神
三、持针的方法
四、进针的方法
五、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六、得气与行气
七、留针与出针
第五节 基本针刺手法
一、提插法
二、捻转法
三、推进法
四、引退法
第六节 辅助针刺手法
一、循摩法
二、弹柄法
三、刮柄法
四、摇柄法
五、搓柄法
六、震颤法
七、飞针法
八、努针法
九、捣针法
十、盘针法
十一、摆针法
十二、按针法
十三、倒针法
十四、敲尾法
十五、抽添法
十六、动针法
十七、揣穴法
十八、爪掐法
十九、切按法
二十、摄切法
二十一、扪穴法
第七节 单式补泻针刺手法
一、捻转补泻法
二、提插补泻法
三、徐疾补泻法
四、迎随补泻法
五、呼吸补泻法
六、开阖补泻法
七、九六补泻法
八、平补平泻法
第八节 复式补泻针刺手法
一、烧山火法
二、透天凉法
三、阳中隐阴法
四、阴中隐阳法
五、龙虎交战法
六、青龙摆尾法
七、白虎摇头法
八、苍龟探穴法
九、赤凤迎源法
十、子午捣臼法
十一、龙虎升降法
十二、进火补法
十三、进水泻法
十四、五脏交经法
十五、通关交经法
十六、关节交经法
十七、膈角交经法
第九节 其他综合针刺手法
一、进气法
二、运气法
三、纳气法
四、中气法
五、提气法
六、留气法
七、发汗法
八、涌吐法
九、攻下法
十、截担法
第十节 热凉补泻与针刺八法
一、热补手法
二、凉泻手法
三、二龙戏珠法
四、喜鹊登梅法
五、老驴拉磨法
六、金钩钓鱼法
七、白蛇吐信法
八、怪蟒翻身法
九、金鸡啄米法
十、鼠爪刺法
第十一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折针
五、针后异常感
六、血肿
七、刺伤性气胸
八、刺伤内脏
九、损伤脑髓
第十二节 针刺禁忌与注意事项
一、针刺禁忌
二、注意事项
第三章 耳针法
第一节 耳针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供旧耳诊治疾病”的记载
二、现代耳穴诊治疾病的发展
第二节 耳针疗法机理研究
一、中医学机理的讨论与研究
二、实验医学的机理研究
第三节 耳廓的解剖结构
一、耳廓的表面解剖名称
二、耳廓的组织结构和感受器
三、耳廓的神经、血管、淋巴分布
第四节 耳穴
一、耳穴的定义和分布规律
二、耳穴的命名
三、耳穴的定位及功能主治
第五节 耳穴诊断
一、耳穴诊断的特点
二、耳穴诊断方法
三、常见病的耳穴诊断
第六节 耳穴治疗
一、耳穴疗法的特点
二、耳穴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耳穴治疗中常见的反应
四、耳穴治疗的异常情况处理
五、耳穴治疗方法
六、耳穴治疗的取穴原则
七、耳穴治疗的处方案例
八、提高耳穴疗效的几个基本要素
第四章 灸法
第一节 灸法概述
一、灸法的起源及发展
二、灸法的含义
三、施灸的材料
四、灸法的特点
五、灸法的作用与适应证
六、灸法的补泻
七、灸法的禁忌证
八、灸法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常用灸法
一、火热灸法
二、非火热灸法
第三节 灸法的实验研究
一、不同灸法的作用
二、灸法作用的原理
三、灸法的临床治疗效果
第五章 其他针法
第一节 三棱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二节 皮肤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三节 皮内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埋针时间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电针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五节 暖针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病证
三、注意事项
第六节 温针
一、操作方法
二、适当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七节 火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八节 芒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九节 鍉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十节 小宽针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十一节 蜡针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指针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十三节 陶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十四节 气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选穴原则
四、注意事项
第十五节 猪鬃针
一、针具
二、操作方法
三、注意事项
第十六节 头针
一、头部解剖
二、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头针刺激区域的定位及主治
四、头针操作方法
五、适应证与禁忌证
六、注意事项
第十七节 面针
一、操作方法
二、穴位
三、选穴原则
四、适应范围
五、注意事项
第十八节 眼针
一、眼针经区的划分及眼针穴位
二、看眼察病
三、操作方法
四、适应范围
五、注意事项
第十九节 鼻针
一、鼻针穴位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二十节 唇针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范围
三、注意事项
第二十一节 口针
一、口针区穴分布与主治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二十二节 颈针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病证
三、注意事项
第二十三节 手针
一、穴位与主王治
二、操作方法
三、选穴原则
四、注意事项
第二十四节 腕踝针
一、分区与主病
二、针刺点与适应病证
三、操作方法
四、注意事项
第二十五节 足针
一、足穴定位与主治
二、操作方法
三、选穴原则与方法
四、注意事项
第六章 经穴综合疗法
第一节 穴位注射
一、用具与药物选择
二、穴位选择
三、操作方法
四、适应范围
五、注意事项
第二节 穴位埋线
一、选穴与主王病
二、埋线器具
三、操作方法
四、术后反应
五、注意事项
第三节 穴位磁疗
一、磁疗用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四节 穴位封闭
一、治疗部位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病证
四、注意事项
第五节 穴位挑治
一、挑治部位选择
二、适应范围
三、挑治用具
四、挑治方法
五、注意事项
第六节 穴位拔罐
一、罐的种类
二、拔罐的方法
三、罐的用法
四、适应病证
五、注意事项及禁忌
第七节 穴位割治
一、割治部位与主治
二、割治用具
三、操作方法
四、注意事项
第八节 穴位结扎
一、常用器具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病证
四、注意事项
第九节 穴位贴敷
一、常用贴敷药物
二、贴敷方法与适应病证
三、注意事项
第十节 穴位超声
一、治疗设备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病证
四、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第十一节 穴位激光
一、医用激光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穴位电兴奋
一、治疗机的性能和特点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病证
四、注意事项
第十三节 穴位充氧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病证
三、注意事项
第十四节 穴位离子导入
一、离子导入疗法的特点
二、操作方法
三、常用中药方剂及主治
四、注意事项
第十五节 穴位紫外线照射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病证
三、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第十六节 穴位红外线照射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病证
三、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第十七节 经络疗法
一、触诊方法及部位
二、常用药物及主治
三、操作方法
四、注意事项
第十八节 经络——穴区带疗法
一、经络——穴区带定位
二、经络——穴区带诊治范围
三、选点取穴的方法
四、操作方法
五、注意事项
第十九节 淋巴结刺激疗法
一、施术原则与部位
二、操作方法
三、适应病证
四、疗程
五、注意事项
第二十节 神经刺激疗法
一、操作方法
二、常用刺激点及主治
三、刺激点选择方法
四、适应范围
五、注意事项
第七章 针刺麻醉
第一节 概述
一、针刺麻醉的特点
二、针刺麻醉的适应范围与禁忌
三、针刺麻醉的分类
第二节 针刺麻醉的方法
一、针麻的术前准备
二、针麻的取穴方法
三、针麻的刺激方法
四、针麻的辅助用药
五、针麻的注意事项
六、针刺复合麻醉
第三节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
一、针刺麻醉临床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二、常见病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
第四节 针刺麻醉的作用原理研究
一、针刺镇痛效应
二、针刺抗休克效应
三、针刺抗炎效应及促进组织修复作用
第八章 时间医学针法
第一节 子午流注针法
一、概述
二、子午流注的意义
三、子午流注的起源和发展
四、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
五、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第二节 灵龟八法
一、概述
二、灵龟八法的组成
三、灵龟八法的应用
第九章 古代名医论针法灸法
第一节 张机论针法灸法
一、阳证宜针,阴证宜灸
二、未病先防,已病早治
三、针药并用,强调疗效
四、阳盛阴虚,忌用火灸
第二节 葛洪论针法灸法
一、灸治急证
二、灸以补阳
三、灸可隔物
四、灸亦换药
第三节 孙思邈论针法灸法
一、重视防病,防患未然
二、针药结合,提高疗效
三、善诊脉象,指导刺灸
四、详载奇穴,命名阿是
第四节 王焘论针法灸法
一、独用灸法
二、按经排穴
第五节 王惟一论针法灸法
一、形象规范,经穴标准
二、考证革谬,完善经典
第六节 何若愚论针法灸法
一、倡用子午流注,更重养子时刻
二、补生泻成,迎随浅深
三、接气通经,随息施针
四、日衰刑制,病克难愈
五、初入主速,徐进出缓
第七节 王执中论针法灸法
一、提倡痛点施术,收效颇著
二、师古而不泥古,辨难解疑
三、善用灸法治病,穴精壮少
四、重视后天脾胃,常灸保健
五、提倡综合施术,针药并重
第八节 陈会论针法灸法
一、善用催气手法
二、提出平补平泻
三、主张两手持针
四、随息进针出针
第九节 窦默论针法灸法
一、倡用流注八穴
二、重视气至神朝
三、强调手指补泻
四、爪切进针主缓
五、注重毫针运用
第十节 徐凤论针法灸法
一、针道捷法,补泻重气
二、倡用十四法,加以发挥
三、三才进针,复式补泻
四、调气之法,控制感传
五、补泻之法,妙在复式
六、按时选穴,诠注微赋
第十一节 汪机论针法灸法
一、诊治疮疡,须分辨经络
二、治病选穴,应灵活通变
三、针刺非补,乃祛邪扶正
四、治疗疮疡,需砭灸排毒
五、荣卫流行,无早晚男女不同
第十二节 李梴论针法灸法
一、取穴精练,善用五输穴
二、重视手法,倡用迎随补泻
三、强调气血流注,创立多元开穴
四、以灸防病,重在培元
第十三节 高武论针法灸法
一、倡用纳支取穴法
二、崇经典而不囿于经典
三、强调针刺八法
四、对呼吸补泻独有见地
第十四节 杨继洲论针法灸法
一、提倡针灸药物并用
二、强调针法灸法并重
三、重视穴位手法结合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