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穿越伟大灵魂的隧道 鲁迅《野草》《朝花夕拾》研究史 王吉鹏等编著 2002年版

收藏
  • 大小:39.12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穿越伟大灵魂的隧道 鲁迅《野草》《朝花夕拾》研究史
作者:王吉鹏等编著
出版时间: 200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数十位学者对鲁迅《野草》、《朝花夕拾》作品的研究、评论,从作品的意义层面、哲理内涵层面、文化哲学层面给予了作品深入的理解和发掘。
目录
上篇鲁迅《野草》研究史
导论
第一节 最初的理性发现——章衣萍、高长虹、沈雁冰、钱杏邨、刘大杰等的评论
第一章 在误读和去蔽中前进——建国前的《野草》研究(1925-1949)
第二节 学理精神的开端——钱杏邨、李长之、石苇、叶圣陶、李素伯等的研究
第三节 承前启后的篇章——聂绀弩、荃麟、杜子劲、王士菁、雪苇等的研究
第二章 整体视野下的掘进——建国后十七年的《野草》研究(1949-1966)
第一节 疏证研究的先河——卫俊秀的《鲁迅〈野草〉探索》
第二节 系统研究的奠基——冯雪峰的《论〈野草〉》
第三节 学理精神的典范——王瑶的《论〈野草〉》
第四节 在商榷中前行——本时期其他《野草》研究
第三章 “左”倾扭曲下的潜在努力——“文革”时期的《野草》研究(1966-1976)
第一节 漩涡中的务实研究——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释》
第二节 扭曲下的理性声音——本时期其他《野草》研究
第四章 从本体研究到主体研究——八十年代的《野草》研究(1976-1989)
第一节 蓬勃新生机——彭定安、张福高、程广林、闵抗生、于万和等的研究
第二节 禁区的突破——曾华鹏、李关元《论〈野草〉的象征手法》及《〈野草〉赏析》
第三节 文本精神的科学把握——许杰的《〈野草〉诠释》
第四节 学理精神指导下的探索——闵抗生、钟敬文和李希凡等的研究
第五节 文化视角的多元开创——苏州《野草》学术讨论会
第六节 论争中走向澄明之境——关于《雪》《风筝》《好的故事》和象征主义等的论争
第七节 基于文本的阐释性研究——李国涛、施承权、石尚文、肖新如等的研究
第八节 本体研究的丰碑——孙玉石的《〈野草〉研究》
第九节 艰难的深入与掘进——王吉鹏的《〈野草〉论稿》
第十节 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拓——吴小美的《虚实集》和李万钧等的研究
第十一节 主体论研究的新纪元——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
第十二节 趋向本体的阐释和探索——八十年代后期其他《野草》研究
第五章 新视野和新话语——九十年代以后的《野草》研究(1989-2002)
第一节 微观比较和形而上探求——闵抗生的《鲁迅的创作和尼采的箴言》
第二节 深入本体的理性整合——王吉鹏、成健的《论〈野草〉》
第三节 生命呼唤和哲理探求——王乾坤的《鲁迅的生命哲学》
第四节 现实品格的哲理探讨——孙玉石的《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
第五节 多层次解读丰富蕴涵——李天明的《难以言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
第六节 多维视野带来的新天地——《野草》研究的多元阐释
第七节 理性世界的不断求索——《野草》思想性研究的开拓
第八节 诗学宇宙的无尽探寻——《野草》艺术性研究的深入
第九节 在广阔的时空中经纬——《野草》比较研究的发展
第十节 从篇 章 解读到整体领悟——其它有关《野草》的单篇 研究
结语
下篇鲁迅《朝花夕拾》研究史
导论
第一节 冷落与遮蔽中的理性发现——《朝花夕拾》研究的起始
第一章 零金碎玉的映象阐释——建国前的《朝花夕拾》研究(1926-1949)
第二节 感性的篇章解读——《朝花夕拾》研究的发展
第二章 整体审视下的拓展研究——建国后十七年的《朝花夕拾》研究(1949-1966)
第一节 思想、艺术价值的深入阐释——李湘、甘民重、胡冰、吴欢章等的研究
第二节 多角度阐释的深化——李霁野、陈鸣树的研究
第三节 梳理、整合的奠基——王西彦的《读〈朝花夕拾〉札记》
第三章 漩涡中的迂回前进——“文革”时期的《朝花夕拾》研究(1966-1976)
第一节 在政治极“左”的氛围中——扭曲、误读和潜在的务实研究
第二节 过渡期的系统梳理——《〈朝花夕拾〉浅析》
第四章 学理精神复归下的深入掘进——八十年代的《朝花夕拾》研究(1976-1989)
第一节 学理化研究的典范——王瑶的《论〈朝花夕拾〉》
第二节 质疑与争议中的微观体察——中学教材篇章的讨论
第三节 主客体融合的科学解读——李希凡、潘旭澜的研究
第四节 开放思维下的多元阐释——钟敬文、王士菁、顾农、温儒敏等的研究
第五节 外视角向内视角的逼进——徐若男、殷国明、王晓明等的研究
第五章 扎实的文化蕴藉与多元的创新精神——九十年代以后的《朝花夕拾》研究(1989-2002)
第一节 学术范式意识的兴起——彭斌柏的“重读”和李振坤的《文化·文献·审美》
第二节 研究的深入与创新——吴中杰、杨剑龙、杨景春、龚钢等的研究
第三节 普及性研究与中学课外阅读辅导——杜一白的《〈朝花夕拾〉导读》
第四节 趋于文化人类学的系统研究——王吉鹏、秦岭的《论〈朝花夕拾〉》
结语
后记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