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与中国革命文学 1923-1930的历史建构
作者:(中国)姚芮玲
出版时间:2019年版
内容简介
文学资源与精神资源的“芜杂”多元是革命文学当初面临的直接现实。人们曾习惯从俄日左翼文学资源中追寻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萌芽及发展的历史动因。忽略了革命作家对世界非左翼文学的多元接受。因此在多元而非单一的文学场域中探寻“革命文学”的知识谱系,将是一项更为接近历史原生态的研究活动,以期获得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革命文学历史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鲁迅的翻译与批评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以宏阔的世界文学视野和深刻敏感的现实关怀有力地介入“革命文学”,以选译、选编域外文学和理论读本配合杂文写作为“批评”方式,始终在现实与理想层面警惕地要求革命精神与文学价值的双重实现,成为推目录
●绪论
●上编 “非左翼”文学翻译与中国革命文学(1923一1930)的历史建构
● 章 拜伦与中国革命作家的主体形塑
● 节 革命文学之前的拜伦译介
● 第二节 拜伦与革命作家的自我形象建构
● 第二章 托尔斯泰译介与革命文学的现实性特征
● 节 托尔斯泰译介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倡导
● 第二节 托尔斯泰《艺术论》与初期革命文学观
● 第三节 托尔斯泰的“真理”追寻与革命文学的叙事模式
● 第四节 “卑污的说教人”:苏俄托尔斯泰论对革命文学的影响
● 第三章 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观与初期革命文学倡导
● 节 王尔德译介与前期创造社的“艺术生活”论
● 第二节 《中国青年》的革命文学倡导及其“文学批判
● 第三节 王尔德的非历史化与文学合法性的想象
●下编 左翼文学的译介与中国革命文学(1923―1930)观念的历史建构
● 第四章 “新俄文学”的译介与中国革命文学的发生
● 节 “新俄文学”的译介概况
● 第二节 马雅可夫斯基与中国早期革命诗歌
● 第三节 高尔基译介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
● 第五章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革命文学的理论建构
●部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