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感官联觉机制的历史书写 从古代绘画到当代艺术 朱平 2019年版

收藏
  • 大小:46.79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感官联觉机制的历史书写 从古代绘画到当代艺术
作者:朱平
出版时间:2019年版
内容简介
  感官联觉作为人类的本能,贯穿于我们的意识与知觉发展的漫长进化史中,是生命起源的重要主题之一。感悟中国传统美学的主流路径就是“神与物游”,在本体虚无的前提下升华出来的形上宇宙观,使得“幻境”成为古代文人的心灵境界。中国绘画里的“空无”和“虚幻”更切近于真实的世界,因为它与世界的本质即“波形”相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提到的“五识”(眼、耳、鼻、舌、身)之中,唯有借助光波与声波的“眼识”与“耳识”才能演绎出幻化无穷之境。光波与声波的传播只是一种“波动”,其物质“实体”并未随着波而与人类的感官直接碰触,就像我们看到远处的海浪层层涌来,但其实海水只是在原地做上下振动而已,并没有随着海浪被推近至我们面前。因此,无须物质直接作用的“波性”才是形成声色妙境的本质所在。在视听二觉的带动之下联通嗅味触三觉,将会帮助人类导向高的心觉,实现眼耳鼻舌身意六感交融的至乐之境。可以说,通感与人类的艺术活动密切相关,它始终伴随着艺术史的发展进程。前述《乐记·师乙》所云“累累乎端如贯珠”,就是说歌声仿佛珠子般圆满光润,这正是在描摹视觉与触觉的通感。20世纪90年代,英国视神经科学家萨米尔·泽基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古斯塔夫·费奇纳提出的“实验美学”概念的基础上,创“神经美学”这个新学科,旨在通过探讨人类历史上审美体验的神经机制,尤其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以及全知审美体验、综合艺术创造等方面,为美学问题和艺术现象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和解释框架。
  早在汉代辞赋中,单纯的“拟声”就开始演化进阶为复调的“听声类形”,马融《长笛赋》里有过绝妙比喻,“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泛滥溥漠,浩浩洋洋。长矕远引,旋复回皇”。有意识地运用视听通感手法,将原本诉诸听觉情境的笛声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嵇康《琴赋》也有运用联觉的手法,如“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琴声如高山峨峨便是听声类形。

目录
导言 感官联觉的理论维度
第一章 水边的沉吟:视觉一听觉通感的历史语境
第二章 墙外的倾听:诗情与画意融合的文脉变迁
第三章 时间之维:古代绘画中听觉范式的构筑
第四章 历史之思:古代绘画中听觉路径的营造
第五章 未来之境:当代艺术中多觉模式的生成
结语 六感交融的无限空间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