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上海文学
作者:陈青生编著
出版时间: 2009年版
内容简介
《画说上海文学:百年上海文学作品巡礼》是一部简要介绍十九世纪末叶迄今一百多年间上海文学发展轨迹和主要成就的著作。《画说上海文学:百年上海文学作品巡礼》以介绍文学作品设篇,一篇着重介绍一部作品,着重介绍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介绍作品的写作、发表或出版情况,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兼及介绍作家的生平简历及其与上海的关系,介绍作家的文学生涯和其余文学成果等情况。《画说上海文学:百年上海文学作品巡礼》属于上海文学历史类著述,但与迄今问世的上海文学史著不同,它对于上海文学历史不做全景性、整体性描述,而着重于对上海文学历史上一批重要作品和代表性作品的简介,宛若注重展示的是上海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朵花卉,而不是这处花园的全景。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可以通过观赏这些花卉,大致领略上海文学百花园的缤纷色彩,丰繁姿态。
目录
编者前言
1843—1911:上海开埠与城市的扩展和上海文学的初兴
旧曲新唱“舶来品”
——近代上海的竹枝词
说鬼喻人的吴语小说
——张南庄的《何典》
报章文体的先驱
——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
上海青楼风情录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
“清官”外衣下的酷吏
——刘鹗的《老残游记》
晚清官场群丑图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风靡一时的林译小说
——林纾的外国小说翻译
晚清官僚和维新人物的丑态剪影
——欧阳巨源的《负曝闲谈》
长线串珠,文采斐然
——曾朴的《孽海花》
猎艳场中的不幸与警示
——孙家振的《海上繁华梦》
清末官场、商场与洋场的龌龊相
——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战乱中的婚姻悲剧
——吴趼人的《恨海》
“现在的嫖界,就是今日的官场”
——张春帆的《九尾龟》
小说家眼中的“大厦将倾”
——八宝王郎的《冷眼观》
晚清女性对“新生”的憧憬
——颐琐的《黄绣球》
儿女痴情下的移步换形
——天虚我生的《泪珠缘》
描写中国近代实业的试笔之作
——姬文的《市声》
清末沪上的“嫖、赌、骗”
——陆士谔的《新上海》
开启近代教育小说之门
——包天笑的《馨儿就学记》
1912—1937:上海城市的繁荣与上海文学的昌盛
庚子国难中的社会两重天
——连梦青的《邻女语》
有情人未成眷属的血泪控诉
——徐枕亚的《玉梨魂》
封建末世的“棒打鸳鸯”
——李定夷的《霣玉怨》
追求婚姻自由的惨痛代价
——吴双热的《孽冤镜》
近代情圣的悽惋自叙
——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
宫闱传闻演化的掌故小说
——许指严的《十叶野闻》
民初哀情小说的代表
——《周瘦鹃小说集》
披历史外衣,反复辟帝制
——叶小凤的《古戍塞笳记》
最初面世的上海作家新文学作品集
——张静庐编《红叶集》
对唯利是图世风的揭露与谴责
——朱瘦菊的《歇浦潮》
中国新诗的奠基作
——郭沫若的《女神》
现代武侠小说开山之作
——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
中国现代第一部童话作品集
——叶绍钧的《稻草人》
学校并非圣洁地
——严独鹤的《人海梦》
名士与妓女的爱情悲剧
——毕倚虹的《人间地狱》
直面人生的“问题小说”
——张舍我的《舍我小说集》
用象征手法表现感伤情怀
——李金发的《为幸福而歌》
噱而不劣的滑稽
——《徐卓呆说集》
融合新旧,自立田园
——《张枕绿说集》
随手掇拾的都市社会情状
——包天笑的《上海春秋》
揭示人物的内心隐秘
——叶灵凤的《女娲氏的遗孽》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艺术再现
——蒋光慈的《短裤党》
反映中国大众的灵魂
——鲁迅晚年的杂文
潘金莲堕落的社会责任
——欧阳予倩的《潘金莲》
“五四”青年女性的苦闷与叛逆
——丁玲的《在黑暗中》
江湖会党的恩怨情仇
——姚民哀的《江湖豪侠传》
“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戴望舒的《我底记忆》
“代表时代”的“扛鼎之作”
——叶圣陶的《倪焕之》
近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精神状态
——柔石的《二月》
女性对不公正社会的另一种发抗
——顾明道的《荒江女侠》
多角恋爱造成的悲剧
——张资平的《爱之涡流》
“革命的浪漫谛克”代表作
——华汉的《地泉》
用美的诗歌表现美的理想
——徐志摩的《猛虎集》
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小说的率先运用
——施蛰存的《将军底头》
弱者遭遇的双重加害
——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
“九一八事变”后随即问世的鼓动抗日小说
——郑伯奇的《宽城子大将》
彰显中国作家的抗日主张
——田汉的《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
努力表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
——茅盾的《子夜》
时代激流中的毁灭与新生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现代都市生活快乐表象下的凄苦寂寞——穆时英的《公墓》
重视技巧的吟哦与呼喊
——王独清的《独清自选集》
中国农民为生存奋起抗争
——洪深的《五奎桥》
西南边疆的奇丽凄美故事
——艾芜的《南行记》
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一部力作
——林语堂的《吾国与我民》
针砭时弊的《故事新编》
以美的形式抒发美的情致
——邵洵美的《诗二十五首》
借用妓女生平讽刺庙堂人物
——夏衍的《赛金花》
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讽刺诗集
——任钧的《冷热集》
用正义的歌声谴责邪恶
——关露的《太平洋上的歌声》
1937—1949:上海城市的劫难、动荡与上海文学的艰难存续
“卢沟桥事变”与《保卫卢沟桥》
——集体刨作的《保卫卢沟桥》
献给伟大抗战的一瓣心香
——胡风的《为祖国而歌》
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纪实散文
——郭沫若的《轰炸中来去》
淞沪会战实况的一种历史存真
——谢冰莹的《军中随笔》
集体翻译的《西行漫记》
川康军阀勾心斗角的缩影
——周文的《烟苗季》
抗战烽火中的少年英雄
——锺望阳的《小癞痢》与贺宜的《野小鬼》
抗战一年间的上海社会面面观
——《上海一日》
“孤岛剧运的纪念碑”
——于伶的《夜上海》
用历史昭示抗战
——阿英的《碧血花》
对邪恶灵魂的蔑视和抗争
——王统照的《江南曲》
面对野蛮残暴的坦荡豪迈宣示
——杨刚的《我站在地球中央》
“向着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
——陆蠡的《囚绿记》
别开生面的通俗爱情小说
——秦瘦鸥的《秋海棠》
独特视角展现的上海市井风情
——周天籁的《亭子间嫂嫂》
《故事新编》的效法之作
——平襟亚的《秋翁说集》
用出奇的手段儆戒不良的“社会组织者”
——孙了红的《侠盗鲁平奇案》
出色的“世态”讽刺喜剧
——杨绛的《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
特殊时代金钱对人生的扭曲
——张爱玲的《传奇》
“鱼诗人”和他的“诗领土”
——路易士的现代派诗歌
生命铸就的翻译名作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民生困苦和文化劫难的真实记录
——郑振铎的《蛰居散记》
民族危难之际的赤子情怀
——朱维基的《世纪的孩子》
亦真亦幻的讽刺喜剧
——陈白尘的《升官图》
传诵一时的政治讽刺诗
——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
“孤岛”社会生活侧影
——罗洪的《孤岛时代》
对光明和温暖的期待
——巴金的《寒夜》
不应遗忘的屈辱和苦难
——许广平的《遭难前后》
中国记者的欧美见闻
——萧乾的《人生采访》
一位青年女性的抗日传奇
——赵清阁的《艺灵魂》
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
——钱锺书的《围城》
取材别异不逢时
——姚雪垠的《长夜》
贪欲造成的堕落与毁灭
——师陀的《结婚》
耿济之翻译的俄国文学巨著
美军在沪恶行录
——唐海的《减大咬子传》
“言论极端不自由的结果”
——冯雪峰的《今寓言》
以真与美为主旋律的抒情变奏曲
——辛笛《手掌集》
在意念中追求爱情
——徐讦的《幻觉》
“左翼的后期象征主义”诗歌
——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
不落常调,别具一格的侦探小说
——赵苕狂的《鲁平的胜利》
温馨文笔描绘的人情冷暖
——施济美的《鬼月》
以劳动自豪,为旧世界送葬
——曹辛之的两部长诗
剪存文坛的历史细节
——赵景深的文坛琐记
战乱岁月的家庭悲剧
——蔡楚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1950—1976:上海城市的新命运与上海文学的新状况
知识分子在历史转变关头的“悟道”
——许杰的《一个人的铸炼》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
乞讨办学不足训
——孙瑜的《武训传》
外国小说成了中国经典
——李俍民翻译的《牛虹》
富有传奇色彩的抗战长篇小说
——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浙东山乡的历史存影
——《魂金枝短篇小说选集》
战斗生活的激情书写
——峻青的《黎明的河边》
十年创作中的六朵花
——丰村的《老干尖子当兵去了》
痴心妄想者戒
——陈伯吹的《一只想飞的猫》
五十年代中国影响最大的童话故事
——洪汛涛的《神笔马良》
出色的德国文学中文译作
——钱春绮的译作《诗歌集》
革命战争的宏伟画卷
——吴强的《红日》
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电影文学剧本
——谢晋的《女篮5号》
把青春和热血献给民族独立与新生
——杜宣的“青春三部曲”
新中国儿童戏剧的里程碑
——任德耀的《马兰花》
意大利文学名著的优秀译本
——方平、王科一合译的《十日谈》
暴政点燃烧毁自己的烈火
——柯蓝的《铁窗烈火》
上海民族工商业者命运的浮沉
——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骨肉深情与丁厂生活
——胡万春的《谁是奇迹的创造者》
任氏兄弟儿童文学创作有“自己的东西”
把《红楼梦》悲剧搬上越剧舞台
——徐进的《红楼梦》
一位人民音乐家的成长过程
——于伶等的《聂耳》
用清新俊逸的风格表现庄严的主题
——茹志鹃的《高高的白杨树》
参加社会工作实现妇女解放
——沈浮等的《万紫千红总是春》
新中国喜剧文学杰作
——李天济的《今天我休息》
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王炼的《枯木逢春》
五十年代上海工人的执着追求
——唐克新的《种子》
觉醒起来的中国工人
——明之的《火种》
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陆俊超的《幸福的港湾》
“南路上好八连”与《霓虹灯下的哨兵》
1960年代中国青年精神风貌写照
——陈耘等人的《年青的一代》
抗战军民水乡情
——文牧的《芦荡火种》
动乱年代的轻诵低吟
——李润霞编《青春的绝响》
1977—2007:上海城市的新发展与上海文学的新景象
中国“伤痕文学”的开端
——卢新华的《伤痕》
人民心中孕惊雷
——宗福先的《于无声处》
辽、宋、金时期社会风云的艺术再现
——徐兴业的《金瓯缺》
浩劫后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
——戴厚英的《人啊,人!》
融崇高美与戏谑美于一炉
——沙叶新的《陈毅市长》
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画卷
——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
涉猎广博的文史随笔
——郑逸梅的“补白”小品
艺术学徒修养的好读物
——傅雷的《傅雷家书》
谈书论艺的闲适散文
——黄裳的《榆下说书》
“客串”出来的儿童文学佳作
——《任溶溶作品选》
社会变迁中的富裕家庭内部纠葛
——程乃珊的《蓝屋》
给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赞歌
——黄宗英的《小木屋》
“百姓不存,焉有国君”
——颜海平的《秦王李世民》
“为国家分忧,与百姓同乐”
——林放的杂文集《未晚谈》
备受瞩目的“情人现象”
——王道乾翻译的《情人》
民族劫难后的沉痛反思
——巴金的《随想录》
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社会风貌的“参考书”
——沈寂的《大亨》
白桦的《我在爱和被爱时的歌》
一位重症病人的独特生存体验
——阮海彪的《死是容易的》
叶永烈的“红色三部曲”
对“正常人”生存方式的反思
——沈善增的《正常人》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危机意识
——俞天白的《大上海沉没》
让苦难与屈辱昭示未来
——王西彦的《焚心煮骨的日子》
当代“文化散文”创作热潮的发端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荒唐岁月的挚爱与悲情
——叶辛的《孽债》
股市冷暖与社会民生
——赵化南的“股市三部曲”
江南农村女性的苦难与抗争
——竹林的《女巫》
毕修勺与左拉的“旷世奇缘”
沪上大家族的悲欢史
——王晓玉的《紫藤花园》
独辟蹊径的语言迷宫
——孙甘露的《访问梦境》
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痼疾”
——陆星儿的《精神科医生》
面向大海和上海的抒怀
——《宁宇诗选》
朱雯的两个《凯旋门》中文译本
在幻想与思索中成长
——秦文君《男生贾里》系列小说
“五四”时代青年女性的人生历程
——蒋丽萍、程俊英的《女生·妇人》
都市中年人的情感状态
——赵长天的《不是忏悔》
新时期留学生文学的新景象
——薛海翔的《早安,美利坚》
努力把“人”字写端正
——贾植芳的《狱里狱外》
里弄内外的雅俗人生
——王安忆的《长恨歌》
“南窗”的绚烂晚霞风光
——施蛰存晚年的散文
一位知识分子对人生的思索
——孙颙的《烟尘》
关注现实,以史为鉴
——何满子晚年的杂文
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孙大雨诗文集》
名缰利锁对艺术发展的戕害
——王小鹰的《丹青引》
社会转型期的乡镇生活复杂景象
——彭瑞高的《本乡有案》
一位都市男性的日常生活
——陈村的《鲜花和》
温雅的上海风情录
——陈丹燕的“上海怀旧三部曲”
草青菊英化诗魂
——《罗洛文集·诗歌卷》
用诗歌记述生命体验
——张烨的《生命路上的歌》
中日汽车工业发展的剪影
——殷慧芬的《汽车城》
杜鹃啼血凝诗魂
——《黎焕颐诗选》
笔精墨妙撰华章
——柯灵晚年的散文
“另类”青年的成长历程
——棉棉的《糖》
“80后”的青春生活轨迹
——韩寒的《三重门》
最玄奥的先锋小说
——《格非作品精选》
生命的留言
——陆幼青的《死亡日记》
给外国歌曲以中国生命
——薛范翻译的俄苏歌曲
徐开垒的《巴金传》
草婴翻译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
对“沧桑之城”的感激和礼赞
——赵丽宏的《沧桑之城》
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切描写
——李肇正的《城市生活》
讴歌改革的时代表现沸腾的生活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剧作家群话剧剧本精选
乘着时代风云飞翔
——《宫玺诗选》
城市人的现代情绪与迷茫
——铁舞编《忘却的飞行》
都市优裕阶层的情感世界
——潘向黎的《白水青菜》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