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 李怡著 2019年版

收藏
  • 大小:44.9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
作者:李怡著
出版时间:2019年版
内容简介
  “民国文学史论”丛书是一套集中研究民国时期文学发展现象的学术著作,《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是第二辑其中一本。辑6卷,主要从宏观视角探讨民国文学的重大问题。第二辑11卷,通过从微观切入,分析探讨民国文学现象和问题。包括《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李怡著)、《民国语境中的鲁迅研究》(王家平 著)、《民国作家的抒情意识与审美追求》(张堂錡著)、《民国时期新诗论稿》(张洁宇著)、《方言入诗的现代轨辙 ( 颜同林著)第五卷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新文学接受研究(罗执廷著)、诗歌教育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李俊杰著)、《绅士阶层与中国现代文学》 (罗维斯著)、《“下江人”和抗战时期重庆文学》(黄菊著)、《〈中央日报〉副刊与民国文学的历史进程考察 》(张武军著)、《〈文艺月刊〉》(1930-1941)中的民族话语(赵伟 著)。
目录
引论:“方法”为什么重要 / 编 文史对话与大文学观章 文史对话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 / 一、从“文学审美”到“文史对话” / 二、两种不同的文史对话 / 三、文史对话的中国道路与问题意识 / 第二章 “文学本身”、民国文学机制与大文学观 / 一、“回到文学本身” / 二、民国文学机制的提出 / 三、大文学史观 / 第三章 文史对话中的“文学”——以《狂人日记》为例 / 一、作为社会历史文献与作为文学文字 / 二、在“知识考古”之外的文学写作 / 三、幽暗人性的探秘与现代主义的形式 / 0第二编 文学与国家、革命章大文学视野与现代“革命文学”研究 / 一、“革命世纪”的文学主题 / 二、多重“革命文化”的存在 / 三、“大文学”与新方法 / 四、问题与对策 / 第二章 重审五四文学运动的“革命”话语 / 一、被质疑的“革命” / 二、“革命”与“复兴” / 三、“革命”的多重声音 / 第三章 被忽略了的现代问题: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的冲突融合 / 一、分裂的国家与民族意识 / 二、构建国家—民族意识研究的新图景 / 三、历史事实与历史态度 / 第四章 国家与革命——大文学视野下的郭沫若思想转变 / 一、“政治经济学”的认同与歧路 / 二、“国家主义”的殊途与同归 / 三、从旧制度的批判到新国家的皈依 / 第五章 难以回避的尴尬:国家主义时代的民族情怀——陈铨的文学追求及历史命运 / 一、“自由主义”的民族情怀? / 二、民族关怀和国家理想的缠绕与龃龉 / 三、国家主义:陷阱般的存在 / 第三编 文学的多重文化资源章 中国新诗:多种书写语言的交融冲突——再审中国新诗的诞生 / 一、晚清“新诗”诞生的多重背景 / 二、“新派诗”与“五四”的尝试 / 三、问题的堆叠与追求的反复 / 第二章 大众传媒与新诗的生成 / 一、现代传媒与诗歌的载体及功能 / 二、报章杂志对新诗形态的塑造 / 第三章 鲁迅的新语文: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拿来” / 一、当代语文之争中的鲁迅 / 二、鲁迅的语文意识 / 三、鲁迅丰富的语文实践 / 第四章 复兴什么,为什么复兴?——郭沫若的民族复兴思想一瞥 / 一、郭沫若的“复兴”思想 / 二、“三代以前”与郭沫若的终极追溯 / 三、文化复兴与历史批判 / 第五章 “农村人进城”与《骆驼祥子》的当代意义 / 一、版本问题:老舍在哪里更自由地敞开了自己? / 二、祥子:农村人进城的故事 / 三、祥子与“革命” / 第四编 文学的体式章 开拓近现代私人日记研究的新领域 / 一、中国私人日记的关注史 / 二、亟待开辟的学术领域 / 三、私人日记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可能 / 第二章 《从军日记》与民国“大文学”写作 / 一、“不成文学”的《从军日记》 / 二、《从军日记》中人生关切 / 三、何谓“日记” / 第三章 旧体诗词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问题 / 一、一个持续争论的问题 / 二、诗歌史是什么史? / 三、精神史意义上的旧体诗词创作 / 第五编 巴金三题章 巴金,反什么“封建”与如何“反封建”——重述《家》到《寒夜》的精神脉络 / 一、巴金“反封建”的特殊意蕴 / 二、从《家》到《寒夜》:伦理探索的深化 / 三、走向成熟的“反封建” / 第二章 大文学视野下的巴金 / 一、“真”与“无技巧”的争论 / 二、真:历史与文学的目标 / 三、“无技巧”的人生意味 / 四、“大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 第三章 《随想录》的“重复“与”唠叨” / 一、“重复”与“唠叨” / 二、沉迷性述说与焦虑的纾解 / 三、有意识建构的文学 / 第六编 在“民国”发现文学史料章 发现现代中国文学史料的意义与限度 / 一、“史料”与“思想意识” / 二、“学术规范”与史料的边界 / 三、文献史料的“限度”问题 / 第二章 在“民国”发现史料 / 一、“民国”理念与“史料”问题 / 二、“大文学”需要“大史料” / 第三章 百年中国新文学史料的保存、整理与研究 / 一、新文学史料工作的兴起 / 二、民国时期新文学史料工作的特点 / 三、新中国文献工作的国家制度化 / 四、新时期以来的新文学文献工作 / 第七编 “民国机制”再辨析章 “五四”的“选边站”与历史“机制”问题 / 一、五四时期的社会历史“机制” / 二、帝国终结之后的几种机制 / 三、“机制”的效应与人的精神状况 /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民国文学”概念 / 一、与政治意识形态渊源深厚的文学学科 / 二、可疑的“现代性” / 三、“民国文学”研究的几种可能 / 附录“民国机制”与“大文学”视野——李怡教授访谈/李俊杰 / 重新发现文学研究的复杂与张力——李怡教授学术访谈录/教鹤然 / 学术与历史:我们今天如何阅读王富仁?——从“大文学”的立场看/李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