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比较诗学的结构 中西文论研究的三种视角 (美)蔡宗齐著 2012年版

收藏
  • 大小:23.66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比较诗学的结构 中西文论研究的三种视角
作者: (美)蔡宗齐著
出版时间: 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比较诗学结构:中西文论研究的三种视角》是对中西方诗学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分宏观篇、微观篇和结语三部分。 宏观篇集中讨论中西诗学的宏观结构。第一、二章分别描述中国和西方主要文学观的概貌,第三章对衍生出各种中国早期文学观的诸种宇宙论予以回顾,第四章综合前面三章的研究成果,提出和阐述中西诗学的系统性。西方评论家重点关注文学与真理的关系,他们不断地根据与真理的关系的转变来重新定义文学。中国评论家则特别关注文学在协调各种影响人类生活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以"道"为中心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批评原则。中西方文学观的演变催生出种种特殊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运动,并因而使中西方诗学走上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微观篇集中探讨中西方诗学的微观构造,即中西方诗学发展至关重要的~系列具体理论。比较分析的内容有柏拉图和孔子的和谐诗论(第五章)、浪漫派领袖华兹华斯和刘勰的文学创造论(第六章)、现代主义和中国古代批评家有关汉字与诗歌之势的理论(第七章)以及现代主义者和大乘佛教中观派的解构理论(第八章)。这些章节对许多重要的批评主题予以了深度探讨,包括摹仿和实践、理性追求和道德诉求、感性和超感性经验在艺术想象过程中的互动、情感和形象、自然和主体之势、隐喻和讽喻、符号和再现或非再现、语言指涉的性质和模式,等等。上述章节试图说明,中西方评论家皆在各自特有的概念模式中探究这些主题并因而产生出不同的却同样有价值的批评洞见。 结语对《比较诗学结构:中西文论研究的三种视角》引介的内文化的、跨文化的和超文化的视角进行了认真的理论反思。内文化视角强调,将一个诗学传统与其他传统相比较之前,我们必须深入考察它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发展形式。这一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将诗学著作从它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中剥离出来,放在虚假的"文化真空"作肤浅比较的倾向。跨文化视角强调要跨越文化偏见的壁垒,特别是要破除长久以来困扰中西方比较研究的相似论和差异论。超文化视角强调要超越个体文化的局限,开拓出对所有文化传统平等相待、包容兼蓄的宽阔视野,通过研究文化的相似和差异来加深对我们共同人性的理解。
目录
宏观篇
第一章 西方诗学趋向
—、从真理的角度论文学
一、视文学为非真理或摹仿的真理的文学观
二、视文学为表现真理的文学观
三、视文学为本体真理的文学观
四、视文学为现象学真理的文学观
五、视文学为符号学真理的文学观
六、视文学为解构反真理的文学观
第二章 中国诗学趋向
——从和谐过程的角度论文学
一、《尚书》的宗教文学观
二、《左传》和《国语》的人文主义文学观
三、《毛诗序》的教谕性文学观
四、《文心雕龙》综合全面的文学观
五、六朝两种唯美文学观
六、唐宋新儒家的文学观
七、明清主要的文学观念
第三章 中国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
一、以鬼神为中心的世界观和宗教文学观
二、以礼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人文主义文学观
三、儒家世界观和教谕性文学观
四、《系辞传》的“有机”世界观和刘勰综合全面的文学观
第四章 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的内在系统性
一、中西诗学系统中的共性关系
二、中西诗学系统中的差异关系
三、中西诗学系统所依赖的宇宙论范式
四、中西诗学的特殊性和共性
微观篇
第五章 和谐的诗学:柏拉图和孔子论诗
一、教育论:培养理智的和道德的和谐
二、诗之用:利与害
三、对诗的赞美:美与至善
四、道德和审美的原则:内容和形式的单纯性
五、和谐的类型:纵向提升的理智和谐与横向扩展的道德和谐
第六章 想象的诗学:华兹华斯和刘勰的文学创造论
一、华兹华斯和刘勰论文学创造的四个阶段
二、华兹华斯论感性与超感性经验的交织
三、刘勰论感性与超感性经验的互相生成
四、华兹华斯的感性与超感性经验交织模式和柏拉图的岩洞寓言
五、刘勰的感性与超感性经验相生模式和庄子的庖丁寓言
第七章 “势”的美学:费诺洛萨、庞德和中国批评家论汉字
一、汉字在形态、句法和语源上呈现的自然势能
二、费诺洛萨和中国古代文字学
三、汉字势能在诗歌中的运用
四、汉字势能在书法中的表现
五、中国传统书法批评中的“势”
六、费诺洛萨的论文和庞德的动势形象理论
七、书写文字、宇宙论和审美理想
第八章 解构的诗学:德里达和大乘佛教“中观派”论语言与本体论
一、词汇和构句的解构:德里达的语词游戏与僧肇的语词迷宫
二、从解构语言到解构神学本体论:德里达的延异和僧肇的区分论
三、德里达的双阶段否定与中观的双重否定
四、解构的法则:德里达的“四重药房”和中观的“四句破”
五、自我解构的路径:德里达的“冗余的超数字”与吉藏的“八意”或“四重二谛”
六、哲学的“终结”:德里达和中观之解构的结果
第九章 跋语:从内文化、跨文化和超文化视角审视中西方文学批评
一、内文化视角:为跨文化比较建立可靠的基础
二、跨文化视角:克服相似论和差异论的偏见
三、超文化视角:正确评价相似和差异
引用书目
著者后记
译者后记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