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动车的设计研究与实践
作者: 王元良,李达,曾明华著
出版时间: 2018年版
内容简介
根据世界能源大会资料,全球主要化石和矿物能源可供开采的年限大多在100年以内,石油、天然气及铀只有30。40年,而生成却要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能源结构全球发电中煤、油、气发电占65%,中国曾一度达70%,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问题日益加剧,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现在各国已把采用新能源来节能减排作为基本国策。
水电是开发早且有成效的清洁能源,但其地域限制大,对自然环境影响也大;风电新能源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存在与水电同样的问题;核电新能源效率高、发电成本低,但也依赖于矿物能源材料。21世纪是人类能源革命的时代,一是由于工农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造成的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随之加剧;二是目前应用广的化石能源(煤、油、气、铀等)日益枯竭,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能减排和广泛采用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务之急。新能源中的太阳能无处不在(只有地区差异),获取容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零排放的新能源。而且光伏器件价格逐年下降,太阳能发电将逐步代替煤、油、气发电被各行业使用,除了可作固定能源使用外,还特别适用于作车载自发电能源。
近十年来全球及中国太阳能产能增长速度很快,我国由2005年的0.42GW上升到2011年的30GW,占全球的63%,已超过全球需求量,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自用极少。当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和遭到欧美反倾销时,国内光伏产业损失惨重。2013年,国务院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节能减排和支持光伏产业走出困境并健康发展的措施,经过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扶持,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国内装机容量迅速增长。由2010年的1GW(装机不到10%)到2015年的48GW(装机30%,但只是预定目标的50%),而且装机容量东部首超西部。太阳能发电量在“十三五”时期有望得到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6亿千瓦,其中光伏发电将达1.5亿千瓦。太阳能在农业、工业、交通、城镇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必须加强其研究开发,迅速提高太阳能发电的装机容量。
2016年冬季雾霾成灾,连成都这样在以前雾霾波及较少的地区,也发出红色预警。《成都商报》2016年12月12日登载:形成PM2.5的主要污染源移动源占27.9%、燃煤源占25.1%,扬尘占20.8%、生活源占7.3%、工业生产占6.0%、其他占12.9%(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464万辆,年增长速度14%以上)。为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源,在农业、工业、交通、城镇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应用太阳能成了必由之路。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措施,以能源结构优化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目录
1 太阳能总论
1.1 太阳能资源
1.2 太阳能的发展现状
1.3 太阳能产业现状
1.4 太阳能应用方式及领域
1.5 太阳能光伏电站及应用
1.6 消除雾霾必须从源头抓起
2 太阳能能源特性分析及应用
2.1 太阳能能源特性简述
2.2 太阳能的光电转换
2.3 太阳能电池板的选用
2.4 薄膜光伏电池及应用
2.5 跟日器与聚光太阳能电池及应用
3 太阳能电动车的储能设备
3.1 车用蓄电池的基本原理及铅酸蓄电池
3.2 锂电池
3.3 超级电容储能电池
3.4 蓄电池容量
3.5 太阳能集装箱车体电池能源系统计算实例
4 太阳能电动车的走行传动系统
4.1 发展太阳能电动车是运载工具发展的未来方向
4.2 车用齿轮传动系统
4.3 车用电机
4.4 轮式车动力分析
4.5 现有轮式电动车的技术特征及技术参数分析
4.6 轨道车动力分析
5 车体材料及结构轻量化
5.1 太阳能车体材料及结构轻量化的主要途径
5.2 进一步轻量化的材料选择
5.3 复合材料
5.4 铝塑复合板的性能及应用
5.5 转向架的轻量化
5.6 高速列车轻量化的焊接结构特点
6 步速老年代步电动车及太阳能电动车
6.1 社会需求
6.2 电动轮椅及太阳能电动轮椅
6.3 低速代步车
6.4 电动自行车及太阳能电动自行车
6.5 自平衡车与太阳能电动自行车
6.6 国内典型产品及应用
6.7 国内几种太阳能电动车示例
7 中速太阳能电动车
7.1 前言
7.2 现有市售典型中速电动车的分析
7.3 太阳能集装箱电站车身一体化
7.4 太阳能多用车的研制
8 高速太阳能电动乘用汽车
8.1 太阳能汽车的探索
8.2 国产太阳能家用小微车及小轿车
8.3 超级电容电动车的发展
8.4 氢燃料电池与太阳能制氢
9 房车与太阳能房车
9.1 房车发展现状
9.2 现有房车种类构造及其应用
10 太阳能冷藏车
11 太阳能焊接及焊接工程车
12 发展太阳能轨道车的探讨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