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原理 第二版
作者:高隆昌 著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系统学原理(第2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再版,在通有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极为广泛的空间原理、二象对偶原理和能量原理,然后综合运用这些原理来认识系统环境,系统间关系的耗散、协同并整合出系统的若干基本规律,还站在数学的角度,对系统学作出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解释,除了在第一版基础上作出了语言修饰和修订,以及将部分内容删除外,还增加了一些近年来在系统学研究中的主要成果,特别是:对时序系统作出一个系统学的分析和认识。《系统学原理(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应用数学各专业本科生和管理科学、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科学工作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有关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1.1.1 系统
1.1.2 系统科学、系统学与系统论
1.1.3 系统学原理
1.1.4 系统学原理与方法论
1.1.5 系统工程
1.1.6 两个图示
1.2 系统科学简顾
1.2.1 30-60年代:系统论时期f运筹学时期)
1.2.3 60-70年代:系统学时期f动力系统时期)
1.2.4 80年代以来:系统学原理(方法论时期)
1.2.5 我国系统科学研究简况
第2章 系统空间原理:突破意识上的空间障碍
2.1 小序
2.2 从绝对时空到相对时空的层层突破
2.2.1 20世纪以前:绝对时空时代
2.2.2 20世纪初以来:相对时空时代
2.3 物理空间到欧氏空间的自然推广
2.3.1 物理空间的特征认识
2.3.2 推广到欧氏空间
2.4 空间概念的继续推广
2.4.1 非欧空间:对平直空间的推广
2.4.2 事物空间:空间元素的推广
2.5 物理空间思考:空间思维的应用
2.5.1 从物理空间层次谈起
2.5.2 一个自然的问题
2.5.3 元空间:一个猜测
2.6 系统关系空间论
2.6.1 系统结构关系及其空间实质
2.6.2 系统的逻辑关系及其背景空间
2.6.3 系统的完备性与悖论机制
附录再看系统空间
第3章 系统学“二象”对偶原理
3.1 物质“二象”论
3.1.1 关于光的实质之争
3.1.2 量子论之争与微观世界复杂性的实质
3.1.3 “二象”结构在物质系统中的普遍性
3.2 “对立统一”论与对偶空间论
3.2.1 “对立统一”论
3.2.2 “对偶空间”论
3.2.3 “属性空间”及其对偶空间特征
3.3 “三论”归一:二象对偶论
3.3.1 “三论”的统一性
3.3.2 二象间的性质
3.3.3 “二象”的复合与复合二象论
3.3.4 “对偶”概念再认识
3.4 完全系统及其在数学系统中的表现
3.4.1 完全系统
3.4.2 数学模型中的完全系统观
3.5 二象观点看世界I:2/3原理
3.5.1 2/3原理的引入
3.5.2 2/3原理及其社会性特征
3.5.3 2/3原理的“对偶”论认识
3.6 二象观点看世界II:一组应用实例
3.6.1 经济与金融的关系
3.6.2 经济管理的二象认识
3.6.3 一组例示
3.7 二象观点看世界III:网络系统论
3.7.1 网络系统的“虚、实”二象特征
3.7.2 网络系统中的联络特征
3.7.3 通信网络系统的“扁平化”、线性化特征
3.7.4 网络系统涵存的非线性性
3.7.5 网络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3.7.6 网络经济的泡沫机制与1/3原理
3.7.7 网络的数学原理
3.7.8 网络的“节点”泛议
第4章 系统的能量原理:广义能量论
4.1 人类认识能量的基本过程掠影
4.1.1.自然能的自然利用时期
4.1.2 机械能:能量技术开创时期
4.1.3 热能、化学能与场能:开发猛涨期
4.1.4 物质能:能量概念一大突破
4.1.5 结构能到组织能:系统论一大贡献
4.2 元空间基本能猜测
4.2.1 基本能猜测
4.2.2 基本能的性质
4.2.3 基本能猜测的意义
4.3 生物能、精神场能、信息能与非能
4.3.1 生物能与有机能
4.3.2 精神场能与思维意识
4.3.3 属性非能、纯粹时空非能
4.3.4 信息与信息能
4.4 社会系统能
4.4.1 商品能
4.4.2 人才能
4.4.3 组织能与管理能
4.5 广义能量原理及其应用
4.5.1 广义能量原理
4.5.2 广义能特征罗列
4.5.3 系统能与自由能
4.5.4 大自然与世界人:一个简化模型的能量思考
4.5.5 绳端原理:能量原理的又一应用例
第5章 系统整体与功能:树立系统结构观
5.1 系统研究总体简顾
5.2 系统整体论
5.3 系统层次结构与分形述评
5.3.1 系统产生层次的机制
5.3.2 系统层级间区别与联系
5.3.3 分形论述评
5.4 系统功能论
5.4.1 系统功能随规模而增长
5.4.2 系统功能随结构而优化
5.4.3 系统:1+1=a2(aER,(实数))问题及其机理
5.4.4 一个应用例:系统优势函数与实施
5.4.5 系统的功能制约:木桶三原理
5.4.6 系统“能动”性与部门间功能的互补性
5.5 规模效应及其机理
5.5.1 规模效应的特征
5.5.2 规模效应对应着系统非线性功能的突显效应
5.5.3 系统越复杂、越高级,规模效应越凸出
5.6 涌现及其进一步解释
5.6.1 涌现与能动
5.6.2 涌现的机理I:对偶二象的互动生成
5.6.3 涌现的机理II:来自内环境
5.7 突变论及其推广
5.7.1 关于经典突变论
5.7.2 关于时序系统的突变情形
5.7.3 广义突变论的提出
附录系统的主次量原理
一、主次量原理
二、主次量原理应用
第6章 系统界域与环境论
6.1 内外环境论
6.1.1.系统及其环境:系统的开放性
6.1.2 系统内环境
6.1.3 系统外环境及其结构特征
6.1.4 系统与其环境的生克关系
6.1.5 系统对其环境的适应与统一性
6.2 邻域系统论
6.2.1 系统的邻域及与环境的区别
6.2.2 邻域系统概念的建立
……
第7章 时间系统学
第8章 系统间关系论
第9章 系统耗散与协同再认识
第10章 系统学基本定律
第11章 系统学:y=F(x,A)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