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的原理与方法 第2版
作者:于贵瑞,孙晓敏 著
出版时间:2017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与热量通量、近地边界层特征与空气运动基本方程、近地边界层湍流运动特征与扩散通量等近地边界层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重点讨论了基于空气动力学和热平衡的通量观测、涡度相关技术原理及其通量观测、通量观测的数据分析、稳定同位素在通量观测中的应用等技术;并阐述了陆地生态系统水、碳和氮循环及通量评价模型以及模型-数据融合分析的研究进展。本书内容在**版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了反映陆地生态系统的辐射、能量、水热、碳、氮及其他温室气体的通量综合观测,并涵盖了相关领域的*新进展,可为多要素与多途径协同、多方法和多技术集成、跨区域的多尺度立体化观测,以及多源数据整合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目录
第1章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和水循环 1.1 引言 1.2 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 1.2.1 全球变化及其成因 1.2.2 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事实 1.2.3 全球变暖的成因 1.2.4 全球变化对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2.5 应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管理对策 1.3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和水循环研究 1.3.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1.3.2 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1.3.3 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1.4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研究 1.4.1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4.2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 1.4.3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机制的逻辑框架 参考文献 第2章 陆地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交换通量 2.1 生态系统的能量传输与物质循环 2.1.1 陆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分布格局 2.1.2 陆地生态系统的能量传输和转化 2.1.3 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2 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通量的基本概念 2.2.1 动量通量 2.2.2 辐射通量 2.2.3 显热和潜热通量 2.2.4 物质通量 2.2.5 H2O通量 2.2.6 CO2通量 2.3 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通量 2.3.1 总初级生产力(GPP) 2.3.2 净初级生产力(NPP) 2.3.3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2.3.4 净生物群系生产力(NBP) 2.3.5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 2.4 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生态学测定方法 2.4.1 基于生物量变化的估算法 2.4.2 基于碳平衡方程的估算法 2.4.3 基于碳循环模型的估算法 2.4.4 同化箱测定法 2.5 生态系统水、碳与能量通量的微气象学测定法 2.5.1 H2O和CO2通量微气象学方法概论 2.5.2 涡度相关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2.5.3 拓宽湍涡累积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地球大气圈的垂直构造与大气成分 3.1 地球的气候系统 3.1.1 大气圈 3.1.2 生物圈 3.1.3 岩石圈与土壤圈 3.1.4 水圈与冰雪圈 3.2 大气圈的垂直构造 3.2.1 地球大气圈的垂直分层现象 3.2.2 对流层 3.2.3 平流层 3.2.4 中间层 3.2.5 热层 3.2.6 散逸层 3.3 地球大气成分及其进化 …… 第4章 大气圈的辐射传输与地表辐射平衡 第5章 近地边界层特征与空气运动基本方程 第6章 近地边界层湍流运动特征与扩散通量 第7章 基于空气动力学和热平衡的通量观测 第8章 涡度相关技术的原理及通量观测 第9章 涡度相关通量观测中的若干理论和技术问题 第10章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通量观测中的应用 第11章 陆地生态系统不同界面碳氮水交换通量观测方法 第12章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碳通量评价模型 第13章 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循环及水通量的评价模型 第14章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及模拟模型 第15章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通量观测及其实例 第16章 全球陆地大气边界层观测实验/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网络与相关研究计划 第17章 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附录Ⅰ 国际单位制(SI):常用单位及其换算表 附录Ⅱ 饱和水汽压与温度的微分方程 附录Ⅲ 大气科学中常用的参数 附录Ⅳ 重要术语的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名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