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 2022年版

收藏
  • 大小:36.04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 2021
作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
出版时间:2022年版
丛编项: 202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
内容简介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21》以“‘碳中和’承诺的兑现关键在城市”为主题。第一篇**进展,主要综述了2020—2021年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国际新动态、政策指引、学术支持、技术发展、实践探索与发展趋势。第二篇认识与思考,主要探讨以城市为主体的减碳策略.详细解读将城市建设成为宜居、韧性、智能城市的发展趋势。第三篇方法与技术,提出试点监测技术方案的设计思路。第四篇实践与探索,总结了具体行动与成效,提出了8点围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政策建议。第五篇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报告(2021),选取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等城市关键排放部门指标进行特征分析,研究优地指数各类城市的碳排放现状特征及发展潜力。本书是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目录
第一篇 最新进展
1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21》概览
1.1 编制背景
1.2 框架结构
1.3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21》热点
2 2020—2021年低碳生态城市国际动态
2.1 宏观动态:共商气候变化行动
2.2 政策动态:共推碳中和法案
2.3 实践动态:共建零碳城市
3 2020—2021年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3.1 政策指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3.2 学术支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3.3 技术发展:加快节能减排进程
3.4 实践探索:示范节能减排建设
4 实施挑战与发展趋势
4.1 实施挑战
4.2 发展趋势
第二篇 认识与思考
1 碳中和承诺的兑现关键在城市
1.1 碳巾和承诺的兑现关键在城市
1.2 城市的低碳转型之路
1.3 基于城市共性的减碳路径
1.4 以人为本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灵魂
1.5 黄河中游城市碳中和路径
2 以城市为主体的(30·60)战略
2.1 以城市为主体的(30·60)战略
2.2 识别城市碳中和的认识误区
2.3 建筑行业是决定城市碳中和是否成功的关键
2.4 碳汇的负面清单
3 中国现代健康城市发展趋势
3.1 智慧城市建设的三个方向
3.2 迈向韧性城市
3.3 建筑节能减碳
3.4 城市间交通便捷且低碳化
3.5 从废弃物处理与市政角度看减碳
第三篇 方法与技术
1 碳减排目标融入空间规划环评的几点思考
1.1 空间规划及环评要充分体现碳减排目标
1.2 低碳生态目标下空间规划环评与双评价的协同
1.3 碳减排目标的空间规划环评的多空间尺度重点和一致性分析
2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框架及其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方法和材料
2.3 结果和分析
2.4 小结和建议
3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小水源地生态修复绩效评估
3.1 研究区概况及保护行动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结论与讨论
4 国际双碳形势分析与油气行业转型发展路径探讨
4.1 碳达峰国家阵营现状分析
4.2 国际碳中和主要形势分析
4.3 双碳目标约束下油气行业低碳转型路径探讨
4.4 对中国油气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5 重点行业碳排放试点监测技术方案设计思路
5.1 试点监测的意义和目标
5.2 试点监测技术方案设计关键要素考虑
5.3 试点监测技术方案要点
5.4 试点监测实施建议
第四篇 实践与探索
1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1.1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评估研究
1.2 深圳海绵城市建设示范
1.3 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长效保护机制研究——以千岛湖水基金试点项目为例
2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专项案例
2.1 北京市碳达峰的实施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
2.2 双碳背景下建筑领域低碳策略研究——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
2.3 东莞国际商务区低碳规划研究实践
2.4 公共自行车发展的太原模式
3 碳达峰碳巾和路径专项案例
3.1 区域碳达峰碳巾和推进情况
3.2 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现状
第五篇 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报告(2021)
1 研究进展与要点回顾
1.1 方法概要
1.2 应用框架
2 2021年城市评估
2.1 中国城市总体分布(2021年)
2.2 各类城市常住人口动态特征(2010—2020年)
3 碳中和背景下的优地指数分析
3.1 能源:能耗强度与增长趋势
3.2 工业:产业结构与终端用电结构
3.3 建筑:人均生活碳排放
3.4 交通:绿色出行
4 小结
后记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