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4)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与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年度报告2013相比,突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模式。创新和特色体现在三个方而:(1)回顾、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从慨念到行动、从行动到逐步深化的发展历程,剖析中国在实践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核心中所作的不懈努力,梳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困境与创新点;(2)客观展示各类生态城建设实景,为各类城市的规划建没管理提供参考。(3)通过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经验与反思,深入剖析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城市建址、产业发腱、智慧发展等问题,把握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经验与思路借鉴。本书是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目录
代序 低碳生态城的ABC模式
导言
第一篇 最新进展
1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3》概览
1.1 编制背景
1.2 框架结构
1.3 《报告2013》主要观点
1.4 《报告2014》总结改善
2 2013~2014低碳生态城市国际动态
2.1 宏观态势
2.2 政策进展
2.3 实践动态
3 2013~2014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3.1 政策指引:低碳生态理念的渗透
3.2 学术支持:国际合作广泛开展
3.3 技术发展:侧重集成发展
3.4 实践探索:应用成效初步呈现
4 挑战与趋势
4.1 实施挑战
4.2 发展趋势
第二篇 认识与思考
1 新型城镇化从行动到深化
1.1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
1.2 新型城镇化的集约发展
1.3 新型城镇化的活力维系
1.4 新型城镇化的人文思考
2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思考
2.1 热点问题
2.2 城镇发展
2.3 生态转型
2.4 公众认知
3 展望
3.1 城市文明生态的多元化
3.2 城市景观的丰富性
3.3 城市精神生态的构建
3.4 城市文化生态的融合和发展
3.5 城市公共服务的全面性
第三篇 方法与技术
1 中国新型城镇化目标与任务
1.1 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
1.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
1.3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2 生态规划
2.1 生态规划技术剖析
2.2 生态红线的划定与管理
2.3 生态专项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埘接
3 绿色交通
3.1 基于交通发生源和交通出行结构优化的绿色交通系统建设
3.2 促进城市居民私家车绿色出行的对策分析
4 能源规划与管理
4.1 太阳能技术与规划和建筑的有机结合
4.2 微电网的智能化管理与气象预测和监测的结合
4.3 绿色交通与储能调峰结合
5 水资源综合利用
5.1 低碳生态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理论进展
5.2 雨洪利川低冲击控制技术理论与技术
5.3 水资源综合利川案例
6 绿色建筑
6.1 绿色建筑效果后评估与调研内容
6.2 绿色建筑效果后评估方法
6.3 绿色建筑技术落实情况
6.4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6.5 绿色建筑未来发展建议
7 生态系统
7.1 生态廊道网络结构
7.2 微观园区的生态足迹研究
8 低碳规划
8.1 碳排放现状分析
8.2 低碳发展目标分析
8.3 碳排放情景设计
9 社会人文
9.1 社会人文需求调查方法
9.2 规划建设中的社会人文需求关系研究
10 智慧管理
10.1 智慧信息技术
10.2 智慧社区
第四篇 实践与探索
1 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区)规划实践案例
1.1 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实践
1.2 绿色生态示范城市(区)规划实践案例
2 低碳生态城市专项实践案例
2.1 美丽宜居村镇建设实践
2.2 国家低碳试点省市建设实践
2.3 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珠海横琴新区
2.4 宜居城市建设实践:长沙市洋湖生态新城
3 建设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在行动
3.1 全面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区
3.2 开展生态城市研究探索
4 探索低碳生态之城——深圳在行动
4.1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4.2 深圳国际低碳城
5 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经验与反思
5.1 破解生态示范区的盲目建设问题
5.2 反思生态城产业发展
5.3 反思生态示范区的智慧发展
6 小结
第五篇 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报告(2014)
1 优地指数研究背景回顾
2 优地指数研究进展
3 中国城市优地指数评估报告(2014)
3.1 中国城市优地指数评估结果(2014)
3.2 中国城市优地指数年际对比(2011~2014)
附录
附录1 2013~2014年低碳生态城建设发展大事记
附录2 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