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的道德世界
作 者: 许建良 著
出版时间:2012
内容简介
《先秦法家的道德世界》编著者许建良。《先秦法家的道德世界》内容提要:作为断代的中国道德思想史专题研究成果,本书以先秦诸子百家时代诗意般金灿绚丽的美妙文化乐章为背景,在对《管子》、商鞅、韩非等道德思想进行个案整理的基础上,通过“道德坐标的原点——万物”、“道德的内外基础——趋利和为非”、“道德的目标设计——实用”、“道德的动力机制——智力”,“道德实践的轨道——因循”这五个层面,依归世界汉学研究的时代轨道,在多元的坐标系中对法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量度和探讨,揭示了法家道德世界的内在精神实质。认为法家之所以为法家的标志性概念是“理”,“法”只是重要概念;法家精当地把握住了人性“为非”的现实,开辟了“法以遏之”的社会治理的新实践;推重因循、实用和智慧,反对“大费”,讲究效益,对此的重视和开发利用,正是2l世纪实现持续有效发展之必需。
目录
绪论
一、刑德的历史审视和辨析
1.历史的记载
2.“德”的辨解
3.西周替代殷商在武功
二、时代的课题
1.“祀与戎”是国家的大事
2.国家富强是中心
3.法家的应运而生
三、“法”的含义
1.“法”的词义解释
2.“刑”就是法
四、道法、礼法的合奏
1.“礼法”的样态
2.“道法”的底蕴
五、“理”——法家的标志性概念
1.“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法与理的辩证
2.“别交正分之谓理”——何谓理的追寻
3.“理生于智”——理始源的探析
4.“必然之理”——理的种类检点
5.“天地之与同理”——理特性的问津
6.“通理以为天下”——理功效的发现
7.“行邪僻而动弃理”——理涵修的诉诸
8.“缘理而动”——理因循的推扬
第一章 《管子》“德者道之舍”的道德思想
一、“德者道之舍”的道德依据论
1.“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的天人论
2“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的道论
3.“虚其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的道德论
二、“见利莫能勿就”的道德范畴论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经济道德论
2.“见利莫能勿就”的人性论
3.“刑德离乡,时乃逆行”的刑德论
4.“诚信者,天下之结”的诚信论
5.“礼义者,尊卑之仪表”的礼义论
6.“知权然后举错得”的经权论
三、“教训成俗”的道德教化论
1.“士无邪行,教也”的教化界定论
2.“万物待治礼而后定”的教化必要性
3.“期而致,使而往”的教化目标论
4.“愚者不知,不可以教民”的教化对象论
5.“九惠之教”的教化内容论
6.“因其能者”的教化调控系统论
四、“德以养之”的道德修养论
1.“正形摄德”的修养界定论
2.“内行不修,则不能朝远方之君”的修养必要性
3.“有身不治,奚待于人”的修养价值论
4.“道在身行自正”的修养目标论
5.“养有节”的修养方法论
五、“不为物使”的理想人格论
1_“恬愉无为”的君子论
2.“道德当身”的圣人论
第二章 商鞅“德生于刑”的道德思想
一、“德生于刑”的道德依据论
1.“仁义”是“六虱”论
2.“以刑去刑”的国家治理方法的抉择论
3.“德生于刑”的道德产生论
二、“开公利而塞私门”的道德范畴论
1.“权而索利”的人性论
2.“事地利”的经济道德论
3.“开公利而塞私门”的公私论
三、“德明教行”的道德实践论
1.“壹教”的教化原则论
2.“实用”的教化价值取向论
3.“立法化俗”的调控系统论
4.“民弱国强”的价值定位论
5.“因世而为之治”的实践操作论
四、“不循其礼”的圣人人格论
1.“知必然之理”的认知能力
2.“别贵贱”的等级图式
3.“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的民本追求
4.“审壹而已”的公平品性
第三章 韩非“顺于道德”的道德思想
一、“道者,万物之所然”的道德依据论
1.“道者,万物之始”的本根论
2.“道者,万物之所然”的要因论
3.“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的道论
4.“道者,弘大而无形;德者,□理而普至”的道德论
二、“不伤情性”的道德范畴论
1.“自用其刑德”的刑德论“
2.“古之易财财多也”的财德论
3.“安利者就之”的性情论
1.“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的教化必要性
2“以法为教”的德化目标论
3.“反清徵者乃教之”的德化对象论
4.“因随物之容”的德化原则论
5.“囡能而使之”的德化调控系统论
四、“身以积精为德”的道德修养论
1.“以镜观面”的修养界定论
2.“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的修养价值取向论
3.“和气日入”的修养目标论
4.“全寿富贵之谓福”的修养内容论
5.“敬细以远大”的修养方法论
五、“随于万物之规矩”的理想人格论
1.“取情而去貌”的君子论
2.“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的大人论
3.“尽随于万物之规矩”的圣人论
综论
一、道德坐标的原点——万物
1.“人不一事”的人道精神
2.“万物交通”的非人中心的普世论
3.“道者,万物之所然”的要因论
4.“因自然”的自然本性论
二、道德的内外基础——趋利和为非
1_“莫先于父母”的先天本性编码
2.“权而索利”的现实人性图画
3.“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的理性价值考量
4.“法以遏之”的道德外在机制保证.
三、道德的目标设计——实用
1.实用的进军号——无用之辩
2.实用的基本点——守在仓廪
3.实用的动力源——公私之分
4.实用的实践法——形名参同
四、道德的动力机制——智力
l从“反智论”说起
2.何谓“智”
3.“德才兼备”与“才德兼备”的悖论
4.“体道则其智深”——智力论
5.从“慧智”到“智慧”
五、道德实践的轨道——因循
1.“用人之自为”——因循的何谓
2.“物者有所宜”——因循的起始点
3.“自生自成”——因循的内在理由
4.“其事若自然”——因循的外在依据
5.“无事而天下自极”——因循的功效期望
6.“因人之情”——因循的对象界定
7.“因物以治物”——因循的实际操作
8.“因责其能以随之”——因循的动态活性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