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大道至简:讲给EMBA的经济学 2004年版

收藏
  • 大小:19.47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大道至简:讲给EMBA的经济学
出版时间:2004
丛编项: 陈淮系列讲座
内容简介
  陈淮观点: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认为邓小平实在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用了两句最补实无华、最通俗易懂的话,就把人们争论了上百年的很尖锐、很深刻的问题给总结了。我们就要循着这样一条思路向前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学。也许我们现在的回答还不完整,但这个思路不能变。什么思路呢?一是老百姓过好日子,二是市场经济。   “管理股”的出现意味着管理要素所有者的有益不再表现为工资,而是表现为利润。
  龚断是市场经济的大敌,是一种腐败,是一种市场暴力。垄断导致技术停滞与制度腐败。垄断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美国《财富》杂志关于世界500强的排行榜中,中国的企业有12家榜上有名。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拥有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下这个判断恐怕还为时过早。因为世界500强中的其他488家之所以大,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市场力量导致的资源集中。唯有中国这12家并未经过市场的充分竞争“洗礼”。不论资产规模大,还是销售额大,都还只是人为合并的结果。
  “全面小康”是一个具有极高政治智慧的提法。这个目标首先坚定地回答了来自“左”的诘难,坚决地否定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思潮。这个目标也同时坚定地堵死了右的政治倾向。我们要的是“全面的小康”,*不是两极分化的社会,*不是一小部分人占有社会绝大部分财富,而大多数人一无所有的社会。
目录
序说课程目标与要求
[0—1—1l“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这门课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其特点是, 讲授的老师之间在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讲课风格上可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 因为没有一个现成的体系, 没有一个定格的范围. 哪些内容是这个领域的, 哪些内容不是这个领域的
[0—1—2]人们面临很多思考, 这些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产生出不同的看法. 归纳出不同的结论. 我所讲的没有现成的教科书. 连一页书面材料也没有. 但这不等于说这门课将流于一个演讲报告的水平. 我自己要求这门课所要达到的水平是:“理论的深层次, 实践的最前沿”.
第一讲历史的回顾与总结
一. 经济学的回顾与总结
[1—1—1]所有近. 现代经济学理论, 我们所要讨论的实践中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 都是和工业化这个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工业化, 我们用不着讨论失业. 下岗. 城市化. 资源. 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 外来竞争. 市场游戏规则. 知识产权. Wm. 政府公共职能等等一切问题, 不必讨论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总量与结构问题. 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问题, 以及人类苦苦思索而不得的种种难题. /4
[1—1—2]机器带来了生产率的成倍增长. 面对仿佛在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的财富, 在快乐. 幻想与野心交织的社会背景下, 从工业化初期开始, 人们就致力于思考. 分析这些财富的本质. 在力量就是政府. 政府应当如何来调整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呢 由此就诞生了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认为, 政府的任务就应当是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15
[1—1—8]微观经济学专门研究企业内部的资源如何实现最优化的组合. 要素之间可以互相替代, 究竟用人还是用机器 要说服消费者, 并且还要战胜竞争对手, 要想多卖就必须卖得便宜. 什么样的规模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呢 什么情况下才能够实现一个最好的组合呢 微观经济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以定量化分析的方法. /17
[1—1—9]邓小平同志说,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我认为邓小平实在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他用了两句最朴实无华. 最通俗易懂的话, 就把人们争论了上百年的很尖锐. 很深刻的问题给总结了. 我们就要循着这样一条思路向前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学. 也许我们现在的回答还不完整,
但这个思路不能变. 什么思路呢 一是老百姓过好日子, 二是市场经济. /20
二. 管理学的回顾与总结
[1—2—1]在工业化阶段, 人类实际面临着这样的悖论. 想不想提高生产率, 想不想要更多的福利 想要. 想要就得付出代价. 非人化就是代价. 很多人以为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机制就是自由竞争. 其实不是. 即或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下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 在工厂围墙外是自由竞争, 在工厂围墙内只有指挥与服从. 否定人性的流水线理论和实践是谁发明和实施的呢 正是美国人. 人性的最终回归一直要到生产力发展到人类能够控制的程度, 才能够彻底解决. /22
[1—2—2]“管理股”的出现意味着管理要素所有者的利益不再表现为工资, 而是表现为利润. 管理要素的资本化使管理者的利益和出资人利益进一步密切地结合到了一块儿, 管理理念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今天的改革中面临的高管人员融资持股. 管理者持股等, 很可能是一种符合客观规律的趋势. 同样地, 技术股也被称为技术要素的资本化. /28
[1—2—3]当代经济学与管理学都承认, 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要素包括资本. 劳动. 土地. 技术与管理五个方面. 这个“五要素”的认识变化并非仅仅存在于西方的经济理论中, 而且已经实际地深入到了我们当前的发展与改革进程中. 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明确无误地接受了管理. 技术资本化的认识, 提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 知识. 技术. 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 要“确立劳动. 资本. 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9
三. 我国实践的回顾与总结
[1—3—1]中国近代工业从一开始就是以“官商合办”为基本形式的, 企业从一开始就绕过了市场, 绕过了竞争. 这个先天不足, 对我们后来的体制形成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迄今这个非市场化起源的影子还时有所见. /30
[1—3—2]建国前夕, 人们迫切希望近百年来未能成功的工业化梦想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迅速变为现实. 这种急于求成的情绪给以后经济建设的失误埋下了伏笔. 毛泽东的一段话集中地代表了这种乐观看法和美好愿望. 他说:“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很可能是相当快的, 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34
[1—3—3]50年代末的“大跃进”, 60年代在“要准备打仗”的形势估计下实行“靠山, 分散, 进洞”的方针, 70年代末错误地估计中国的资源前景, 提出要“搞十来个大庆, 十来个鞍钢”等曾反复地把国民经济推到崩溃的边缘. “左”指导思想. 无视客观规律的盲目蛮干和原有的不合理体制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惨痛的教训. /36
[1—3—4]在过去20余年中, 我们创造了很多值得认真总结的成功经验. 例如特区经济. 乡镇企业. 浦东开发. 恶性通货膨胀后的“软着陆”. 非公经济的大发展等. 但我们也有很多值得汲取的教训. 例如在资源产业搞“国家. 集体. 个人一块上”的“有水快流”, 市场化进程中的“拨改贷”尝试等. 还有一些举措有成功也有不足. 例如区域间的“梯度发展战略”. 存在不规范问题的股票市场等. 还有些问题, 例如“下岗分流”. “积
极财政政策”. “国企三年脱困”等, 可能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的才能做出确切的评价. /39
四. 提问与讨论
第二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 什么是市场经济
[2—1—1]市场经济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市场经济下的交换是“亲兄弟明算账”的交换. 交易双方必须计较多少, 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 交换中这个“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行为非常重要. 可以说, 这是市场经济一切规律的根本出发点. 在所有经济学中都存在一个无需证明的假定前提. 这个假定前提就是,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53
[2—1—2]等价交换只能在供求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 任何道德. 法律或行政权力方面的不平等都会使等价交换的原则扭曲, 都会导致市场经济关系紊乱. 用理论化的语言说就是, 市场交易规则中不能有任何的超经济强制. /54
[2—1—3]市场经济秩序出现普遍性混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或法制. 道德操守低下. 如果在实际经济运行中, 当人们发现, 破坏制度总是可以比遵守制度获得更大的收益, 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一定会趋于紊乱. 因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遵守制度转向破坏制度. /60
[2—1—4]信用这种资源不是和“大公无私”联系在一起, 而是和财富. 产权的多元化归属联系在一起的, 是和保护多元化的社会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不讲信用就侵犯了别人的所有权. 在计划经济. “一大二公”的体制下, 几乎所有的财富. 所有的资源都是国家的, 无所谓产权, 也就无所谓信用. /62
二. 中国为什么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2—1]我们的改革, 最初并不是因为谁先知先觉地知道中国得走市场经济之路, 中国还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还得和国际经济接轨. 最初没人知道. 70年代末, 就是因为农民吃不上饭了, 要饿死人了, 才有了把土地分给农民的改革. 但在这个“单干”中, 分散决策. 承认个别利益. 独立承担风险. 生产者自由处置产品. 价格随行就市等市场经济的几乎所有内容都已经包括在内了. /68
[2—2—2]公有制只是一种资源要素的所有制形式. 我们没必要把公有制“神话”.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一个国民经济系统, 其所能支配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对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的国民福利增加来说, 究竟是这些资源写在谁的名下更重要, 还是提高这些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重要 市场经济是个优胜劣汰的经济. 谁可以实现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谁就应成为资源的支配者. /72
[2—2—3]千千万万的“老板”出资办企业本来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 但要为自己谋取利益就得满足市场的需求, 从而最终为全社会谋取了利益. “看不见的手”就是指导致这种主观与客观矛盾现象的市场机制. “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大家”是市场经济的大道理. 没有这个道理, 我们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中的活力和优胜劣汰. 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概括说, 市场经济就是“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大家”的经济. /80
[2—2—4]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下, 国民经济只区分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 所有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都归入“私人部门”, 不论出资人是私人还是政府. 也就是说, 在市场经济下, “公”和“私”的区别只和职能联系, 并不和所有制联系. /80
三. 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矛盾
[2—3—1]我们的改革面临的大量问题, 背后隐藏的是如何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如何协调和这个矛盾的问题.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问题, 民航. 电力. 电信以及铁路等行业的资产重组问题, 国企职工身份转换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整顿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问题, 以致我国“入世”后面临的挑战问题等, 无一不涉及到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这一矛盾. /85
[2—3—2]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大敌, 是一种腐败, 是一种市场暴力. 垄断导致技术停滞与制度腐败. 垄断没有什么“好”. “坏”之分. 当生产力发展在客观上导致一定的垄断时, 我们的选择不是维护垄断, 而是寻求新的竞争机制, 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竞争. /89
[2—3—3]价格竞争没有什么不好. 人们普遍关心价格, 企业普遍学会用价格和社会对话, 这是一种历史进步, 是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表现嘛.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交易过程中的一切条件都换算为单一的货币单位. 拿价格说话, 这种尺度的单一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拿价格说话”的过程中, 有限的资源就被配置到了那些“优”的生产者手中. /92
[2—3—4]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最大区别, 就在于用什么办法实现资源集中. 用革命的方式. 剥夺的方式就是计划经济. 弄清楚这一点并非无关紧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说:人们的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要受到保护. 为什么 没有这个保护. 这个制度, 我们就没有了市场经济. /95
四. 提问与讨论
中国就业战略
一. 中国城镇就业形势远未缓解
[3—1—1]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种种重大难题中, 不论以怎样的顺序排序, 就业都应当排在第一位. 现在很多企业, 不论民营还是国有, 都在门口或者工作地挂一幅标语, “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 这幅标语不仅是对职工的警示, 也是对政府的警示. 我们的国家最大的难题就是“找工作”. /110
[3—1—2]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勤奋的民族.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理念中, 大多数老百姓是宁愿要一份工作而不愿意靠社会救济金活着的. 这种理念在我们中国老百姓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112
[3—1—3]一方面下岗职工总数明显减少, 另一方面城镇的社会登记失业率明显上升. 截至2002年末的统计, 有410万累计未安置的下岗职工, 有770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口. 两项合计约为1180万人. 如果考虑到未登记的, 可能要达2000万人以上. /113
[3—1—4]在过去几年中, 我们的就业岗位增长速度是不慢的. 199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数新增796万人, 2000年新增739万人, 2001年新增789万人, 2002年新增930万人. 温总理说2003年政府目标是新增800万个就业岗位, 这个目标实际上和过去我们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平均数大概持平. /117
[3—1—5]在过去3年中, 国有经济系统每年的就业总人数一直以每年以400万—500万的规模在减少. 2000年时国有单位就业人数是8102万人, 2001年减少到7640万人, 2002年减少到7163万人. 另外还有, 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人员总数也以每年200余万人的速度减少. 2000年. 2001年和2002年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总数分别是1499万人. 1291万人和1122万人. 这个趋势在今后一个不短的时期内还会持续下去. /118
[3—1—6]即使把下岗和一般失业人员都包括进去, 我们的实际失业率也仍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2002年末时的城镇实际失业率不过5. 71%. 但最尖锐的矛盾不在“面”上, 而在“点”上. 在一些国企特别集中的老工业基地. 过度依靠单一产业的资源型城市上. 那里的实际失业率可能高达20%. 在这样的地区, 失业引起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121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出正在加速
[3—2—1]在整个“九五”计划期间,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一年比一年低. 199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是8. 99%, 2000年时这个指标下降到2. 11%. “十五”期间的2001年和2002年, 这种状况有所改善. 这两年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分别是4. 20%和4. 76%. 但这也只是恢复到1997年到1998年的增长水平. 温总理着重指出,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农业发展滞后,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这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123
[3—2—2]启动农村市场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意特别简单. 就四个字, “减少农民”. 局限在农村. 农业这个领域里, 我们不可能根本解决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问题. 农业技术进步所能导致的产出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总是不断趋近于一个极限. 农产品的需求有自然限度. 这些特点决定, 农民的增收就不可能依靠本产业的规模扩张来实现. 这一点, 不仅已经为经济学的理论所证明, 而且也为各国的发展实践所普遍证明. /126
[3—2—3]生产率是社会走向富裕的物质基础. 不断提高生产率, 人们分享到的社会福利才能增加. 一个农民种一亩地能打500斤粮食, 两个农民种一亩地能打600斤. 两个农民种一亩地的结果是生产率大幅度降低, 农民的收入不可能有效增长. /128
[3—2—4]如果把我国的农业生产率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需要多少农民就够了呢 不超过4000万人就够了. 有学者说, 中国的自然禀赋条件较差. 考虑到这一层, 6000万人也足够了. 我们现在的农村劳动力有多少呢 2002年末的数字, 我国乡村就业人总数为4. 90亿人!/130
三. 对就业岗位的竞争已经发展为国际化的竞争
[3—3—1]在可以预见的未来10年左右周期内, 即使世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国际贸易总量不断扩张, 世界范围内的就业岗位也几乎不能增长. 哪个国家要想增加就业, 就得争取把有限的存量岗位更多转移到本国国内来. 在过去一段时期内, 在我国面临的国际经贸争端中, 贸易/顷. 逆差已经不是引起争端的最主要原因了. 最主要原因是对“饭碗”的竞争. /133
[3—3—2]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竞争中, 什么资源最稀缺 不是资本, 不是技术, 而是就业岗位.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内在含义之一, 就在于中国正在参与到对全球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中去, 让更多的就业岗位配置到中国来, 流动到中国来, 转移到中国来. /136
四. 提问与讨论
一.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1—1]结构理论认为, 过剩危机. 萧条等都是结构性比例关系失调的结果, 认为国民经济的规模扩张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规模扩大, 社会享受的福利资源不一定会增多, 还认为, 不断优化结构, 人类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协调, 才能实现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协调. /152
[4—1—2]计划经济造成的恶果不仅是短缺和比例失调, 还有一个经济发展失去方向的大问题. 80年代初期理论界讨论“生产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生产本身还是为了人民过好日子. 现在看来连小孩子都懂的问题, 那时要全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们一本正经地去讨论才能弄明白. 为什么呢 因为在传统理论中, 为了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 为了发展生产而按比例, 研究了半天, 把人自己这个主体都给研究没了. /154
[4—1—3]了解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有两个方面认识不可缺少. 一个是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另一个是产业政策. 前一个是对客观趋势的总结, 后一个是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过程的主动干预. 要把握中国的结构战略, 首先需要知道,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怎样的, 其次还要知道, 对这样一个客观演进过程, 人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 /156
[4—1—4]很多发达国家的省能结构. 清洁型结构是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上的, 是靠把污染产业转移到别的国家来实现的. 日本专门从中国买一次性筷子. 由此带来, 日本人用的一次性筷子砍的都是中国的树. 我国铁合金生产发展很快, 而且产品大部分还能出口. 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刻意把铁合金这种高耗能. 高污染的产品生产转移给了中国. /162
二. 我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主要方向
[4—2—1]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何处 一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是要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三是要能够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四是要能够满足从生产扩张推动经济增长到需求扩大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一个转变的要求. 五是要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 其中重点是要实现顺畅的产业退出. 在一定意义上说,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题就是新型的结构战略. /165
[4—2—2]从1998年到21XE年, 我们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年均增长速度是12. 4%. 这个时期的工资增长速度也是从1979年以来各时期中最快的.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2003年第一季度末时已经接近10万亿. 和供大于求形势出现之前的1997年相比, 翻了一番还多. 也就是说, 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是存在的. 问题出在结构上. 老百姓想买的没生产出来, 市场上卖的老百姓不想买. 这是我们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166
[4—2—3]即使在市场“疲软”最严重的时候, 餐饮业的增长始终没有“疲软”. 从中我们受到一个启发. 这个启发就是, 在中国老百姓的收入中, 已经可以有更多的部分用于购买劳务性产品了. 人们为什么旅游 可以有很多答案, 例如为了开阔眼界, 为了联络亲情, 为了锻炼身体, 为了享受闲暇, 为了调整身心等等. 但是钱花给谁了呢 主要花在了为人们提供食. 住. 行方面服务的劳务产品上了. /168
[4—2—4]没有饮食文化传统的美国人现在跑到最有饮食文化传统的中国来开餐馆了. 他们的诀窍何在 中国没汽车文化, 但有儿童文化呀. 麦当劳. 肯德基就把自己社会文化的立足点转移到了儿童文化上, 把他们的产品改造成了“儿童食品”. 店堂摆放. 家具. 色彩都是适应儿童心理的, 店员都戴着卡通形象的纸帽子. 就连厕所都有专门给小孩子撒尿用的矮的小便池. 就这么一招, 就把中国的儿童给征服了. 能把生意做到这样的文化精深之处, 没有深厚的管理基础是不可能的. /171
[4—2—5]中国人有一句老话, “一分钱一分货”. 外国人为什么把用得好好的“二手设备”卖给你呢 因为这个设备的技术寿命. 市场寿命已经完结了. 尽管自然寿命还没完结, 但用这个设备造出来的产品一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我国现在的钢产量是世界第一. 但这么大的钢产量中, 真正采用高端技术生产的所占比重很小.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产业技术构成的低度化. /175
[4—2—6]美国《财富》杂志关于世界500强的排行榜中, 中国的企业有12家榜上有名.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拥有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下这个判断恐怕还为时过早. 因为世界500强中的其他488家之所以大, 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是市场力量导致的资源集中. 唯有中国这12家并末经过市场的充分竞争“洗礼”. 不论资产规模大, 还是销售额大, 都还只是人为合并的结果. /178
三. 产业政策与资源优化配置
[4—3—1]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供给领域中资源配置的中. 长期政策.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 一个是供给领域, 不是宏观调控领域, 不是收入分配领域. 再一个是政府干预, 不是政府包办, 政府包办就成了计划经济了. 第三个是中长期, 不是一两年. 产业政策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促进重要战略产业的发展, 二是协调国内外的产业竞争关系, 三是推动产业结构的适时升级. /181
[4—3—2]产业政策, 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重点产业选择. 战略重点产业不是仅仅按照重要程度来选的. 如果有更多的资本在逐利动机驱动下涌入这个产业, 这个产业就没必要当做“幼稚产业”来加以政策扶持. /184
[4—3—3]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领域中, 在市场机制. 自发竞争不能导致一个良性结果时, 就需要政府政策的介入. 一个简单办法就是政府收购过剩生产能力. 政府帮助私人资本. 市场化的投资力量从过剩领域退出, 全社会的总投资规模并不会减少. 这比政府直接投资要好得多. 因为市场化投资力量可以大大增加经济的竞争活力. /186
四. 提问与讨论
第五讲中国资源战略
一. 我国自然矿产资源的基本状况
[5—1—1]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发展有个心腹大患. 这个心腹大患就是, 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约束比任何一个大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受到的约束都要大得多. 从目前的勘探结果看, 一个基本结论是, 我国支持工业化的45种主要矿产品中有25种是严重短缺的. /204
15—1—2]未来我们要用只能增长30%左右的能源来支持国民经济增长300%. 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构成中, 煤炭占将近70%. 在国际经验中, 还没有一个大国是以煤为主力能源完成工业化的先例. 别以为我们的煤很多. 我国的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略多, 55%左右, 只相当于美国的1/10. /209
[5—1—3]我们的石油资源人均储量是2. 6吨, 世界平均水平是23. 5吨, 美国是13. 1吨,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是1074立方米, 世界平均水平是24796立方米, 美国是16843立方米. 也就是说, 我国的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左右, 我国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储量也只是世界平均水平4%左右. /210
[5—1—4]保守估计, 到2010年时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达到3. 2亿到3. 5亿吨. 也就是说, 8到10年左右的周期内我国的石油需求中将有一半以上依靠进口才能满足. 更远一些, 2020年时中国的石油需要量可能要达4. 5亿到5亿吨. 那时我们每年至少要进口3亿吨石油. /212
二. 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基本竞争格局
[5—2—1]一个相当明确的基本判断是, 世界有油卖, 中国有钱买. 目前全世界的石油生产能力大约为33亿至34亿吨. 即或考虑到中国以及整个亚洲的石油需求增长, 世界石油生产能力仍是能够满足供应并且有余的. 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 世界石油市场供给增长的因素要明显多于需求增长的因素. /214
[5—2—2]现在我国有32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其实这意味着人家从我们这儿拉走了价值3200多亿美元的实物资源, 然后给我们打了一张欠条. 对国民经济发展真正有意义的不是欠条, 不是债权, 而是实物资源. 保险柜里锁着很多欠条, 对发展我们的国民经济, 提高我们的国民福利水平并没有什么直接的作用. /218
[5—2—3]过去几年中世界石油市场是被人操纵的. 被什么人操纵呢 一个叫国际垄断资本, 另一个大的国际资本集团是国际投机资本. 过去几年来, 国际油价巨幅波动的实质是什么呢 就是西方大国在力图利用市场化手段争夺资源控制权. /220
[5—2—4]威胁我国石油安全的首要因素不是战争, 不是短缺, 而是价格风险. 国际油价的巨幅波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利益流失, 而且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在过去几年中, 我们为扩大内需和维持经济增长速度付出了极大的政策代价. 但这个政策代价在很大程度上被油价的反复波动抵消了. /223
[5—2—5]中国在伊拉克战争上的立场是什么样的 一条是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另一条是有利于中国的根本利益. 什么是中国自己的根本利益呢 不管伊拉克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办法解决, 只要能尽快解除对伊拉克的封锁, 让更多的伊拉克石油卖到国际市场中去, 让国际油市的供给大规模增加, 这就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 /224
三. 中国能源及石油安全的战略设想
[5—3—1]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技术遗憾. 什么遗憾呢 就是电力和汽车这两样工业化的典型产品在技术上未能结合到一块儿. 因为在他们的工业化过程中, 油气资源没有成为机动车发展的“硬”约束条件. 现在轮到中国人要开汽车. 坐汽车了. 但实现这样一个追求, 注定我们得解决一个天大的难题, 这就是能源问题. /227
[5—3—2]在未来20年甚至更长一些的周期内, 我国的核电站应当保持一个不断递增的开工建设规模. 这不仅是改善我国能源结构的需要, 而且是改善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谈判地位的需要. /232
[5—3—3]不论国民经济对石油的需求多么紧迫, 我们也必须建立自己的资源储备, 封存一部分资源. 煤炭. 石油. 天然气等石化能源的稀缺程度肯定会越来越高. 稀缺程度不断提高, 这些资源的市场价值就会越来越高. 我们的眼光要长远, 要顾及长远利益, 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一个选择. /233
[5—3—4]石油战略储备是一种政府行为, 是政府出钱. 财政出钱建立的储备, 是一种应对重大国际政治. 军事危机的政府储备. 这个储备不是为应对国际市场油价波动风险建立的. 石油石化企业不能指望依靠这种政府储备去调剂市场供求. 实际上, 石油战略储备是一种防御性的威慑力量. 就像核武器, 可能一辈子都不扔, 但不能没有. /234
[5—3—5]我们也可以给石油安全买保险. 到哪里去买呢 到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去买. 在期货市场上, 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防守型的套期保值, 锁定成本. 规避风险. 国际油价涨也好跌也好, 我们的国民经济运行成本是一定的. 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采取进攻型的不断高抛低吸, 通过扩大交易量摊低成本和影响价格. /236
四. 提问与讨论
第六讲中国区域战略
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
[6—1—1]我国的区域战略, 最生动. 最富于变化, 也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可以这样说, 我们今天的发展成就, 相当多是和区域战略的成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特区经济的发展. 沿海对外开放. 上海浦东开发等. 但相当多迄今存在的重大难题也和区域战略的不完善密切相关. 比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滞后. 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等. /252
[6—1—2]“梯度发展战略”突破了我国过去片面强调“均衡布局”的传统布局模式, 使客观规律与实事求是成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出发点. 后来的经济发展证明, “七五”期间东部优先发展的战略为我们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机会. 没有当初沿海地区艰难起步的“三来一补”, 我们今天根本就不会有机会讨论“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这样的问题. /255
[6—1—3]积极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让西部地区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我们到西部省区看看, 那里的机场. 高速公路. 农村电网等设施相当多都是在“九五”期间兴建或者完善起来的. 我国在90年代初期才有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现在西北. 西南很多省的高速公路的水平一点都不弱于东部. /258
二.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6—2—1]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兴地富民”的关键是要有一个良性的区域产业结构. 解决增长问题也好, 解决地方财政增收问题也好, 解决就业问题也好, 解决城市化问题也好, 不论本地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区域结构调整是一个核心. 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了各地战略选择中的共识. /261
[6—2—2]区域经济发展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发展异常迅速的所谓“副省级”城市. 这个现象的出现并非是政策. 战略有意为之, 而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 “副省级”城市这个现象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聚集核心正在形成. /263
[6—2—3]我们要努力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让西部人民看到一个变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时间概念, 叫做“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 并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266
[6—2—4]在过去很长时期内, 很多省. 市的发展战略经常是只考虑我有什么优势. 谁都说, 要把自己建成“辐射”周边多少省. 市. 县的经济中心. 这种战略看起来雄心. 决心很大, 但往往不切合实际, 也不符合客观规律. 市场经济就是分工经济. 分工越发展, 相互之间获取比较利益的程度就越大. 近年来, 我们很多地区都在实践中渐渐悟出了这个道理. 我们生活中“珠三角”. “长三角”的说法, 其实反映的都是区域性分工协作关系的形成. /272
[6—2—5]凭东北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存量, 摆脱困境. 实现经济发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东北的存量资源为什么不活跃 关键是被旧体制形成的一些经济关系束缚住了. 理顺这些经济关系, 资源就会在“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下流动起来, 活跃起来. 区域产业结构就会自动出现良性化的调整. 市场化的力量. 非公经济. 中小企业就会自发地成长起来. 被束缚的资源不能释放出来, 新的体制力量就没有生长的余地. /276
三. 城市化战略与城市经济再认识
[6—3—1]在我国建国以来的发展过程中, 在发展战略问题上, 城市化战略是一个最摇摆不定的战略, 也是教训最多的战略. 一方面, 我们在城市化上有很多不足, 但另一方面, 我们的很多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城市化. 特区经济的始端就是建造了深圳这座现代化的城市. 浦东开发也极大地带动了上海. 华东. 长江中下游以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我们今天之所以有机会讨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优劣比较问题, 应当说是得益于这两个城市的发展. /281
[6—3—2]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有官员想往自己脸上“贴金”, 而在于中国的城市应不应当推进城市面貌改造. 城市改造得漂亮一点, 通行效率高一点, 环境美化一点, 这是谁的福利增加了呢 是社会公众的福利增加了. 让人民热爱自己的城市, 为自己的城市感到骄傲, 安居乐业于自己的城市, 这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迫切需要向现代化. 国际化靠拢的城市. 还用“先治坡. 后治窝”的眼光. 观念看待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了. /284
[6—3—3]城市功能分区就是城市的空间布局按照功能划分为若干区域.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看, 新型政务区. 商贸流通区. 商务中心区. 旅游区. 居民居住小区等分区特征已经在各地的城市建设中明显显现出来. 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才能最经济地优化配置, 城市的资源才能得到最优化的利用. /288
[6—3—4]在现代社会经济系统中, 没有大中城市的分工组织作用, 人们主观想象中的“城镇化”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的推动下, 各地都需要有自己的能够直接与国际社会接轨的现代化“窗口”城市. 大中型中心城市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重心. 大市结构调整和存·量资源优化重组的要求要远比农村社区的城镇化改造更为迫切. /291
四. 提问与讨论
第七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 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小康”
[7—1—1]“全面小康”是一个具有极高政治智慧的提法. 这个目标首先坚定地回答了来自“左”的诘难, 坚决地否定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 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思潮. 这个目标也同时坚定地堵死了右的政治倾向. 我们要的是“全面的小康”, 绝对不是两极分化的社会, 绝对不是一小部分人占有社会绝大部分财富, 而大多数人一无所有的社会. /310
[7—1—2]我国的确还存在着一个总数量不算小的未吃饱饭的人群. 但我们让13亿人都吃饱饭的物质基础是已经实实在在地具备了. 在前一个战略发展过程中, 满足全社会实现温饱的供给能力我们的确是充分地具备了. /312
[7—1—3]经济学早就证明, 人在基本的生存需要满足之后, 还会有安全的需要. 实现抱负的需要. 为社会所承认的需要. 享受的需要等很多层次. 这些都属于发展的需要. 发展的需要既有社会属性的需要, 也有自然属性的需要. /319
[7—1—4]没有足够大的市场, 没有足够快的需求增长, 我们的国民经济“翻两番”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在既有的消费结构下, 扩大内需的余地是极其有限的. 一个明确的判断是, 要形成支持我国20年经济增长的需求. 市场, 关键是要启动和扩张人们的发展需要. 持续和不断扩大的需求潜力蕴藏于人们的发展需要之中. /320
二. 全面小康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7—2—1]在我们今后的战略发展过程中, 社会收入水平还会不断提高, 人们在收入之外所享受的社会福利也会不断增加. 但这已经不是评价社会富裕程度的最重要指标了. 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将是私人财富的累积程度. 全面小康社会将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有“产”的社会. /323
[7—2—2]什么叫资产呢 能够带来收益的财富才是资产. 我们要想持续地扩大内需. 扩张消费, 就必须加快社会的私人财富累积速度. 人们的“家底”越厚实, 未来消费需求扩张的潜力就越大. 人们谋求以钱生钱, 在经济学上管这种现象叫做“私人财富的资本化”.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私人资产加速累积. /325
[7—2—3]大多数人都有“产”了, 我们当然不能以人们有财产还是没有财产. 财产的多少来区别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 大多数人都有机会获取非劳动收入了, 人们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当然都应当受到保护, 大多数人都有资产了, 按照要素分配就是一项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分配方式. /326
[7—2—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个极为重要的论断, 就是社会的经济关系总是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被同时地再生产出来的. 大多数人有产, 那么大多数人不断富裕的经济关系就将自动地被再生产出来. 造就这样一个社会基础, 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 /327
三. “全面小康”中“全面”的内涵何在
[7—3—1]中国是一个大国, 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 我国工业化起步的时间还不长. 由此造成, 在我们目前的国民经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 产业发展不平衡.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存在不平衡等. /329
[7—3—2]我们的工业化真正起步才不过20多年, 在一个较快的发展区间内, 当然就容易发生不断扩大的不平衡. 这很符合规律. 小孩子在十三四岁到十七八岁的长大过程中就经常是不平衡的. 比如他的体力和他的身高不相称, 生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成熟程度不相称, 肌肉和骨骼的发育不相称等. 我们的国民经济就处在这样一个快速“长大”的过程中. /331
[7—3—3]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可以说是“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但要消除这些不平衡, 可能需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 这远不是20年的发展周期能够办到的事. 在未来20年左右的周期内, 我们所能做到的, 仍只能是使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 我们一定要对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充分的估计. /332
四. 提问与讨论
第八讲经济体制改革
一.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8—1—1]政府该干什么的问题直接涉及到政府的权力和利益.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就经济职能说, 政府应当主要做好四件事. 这四件事, 一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 二是调控经济运行, 三是维护经济运行秩序, 四是承担转轨成本与完善社保体系. /356
18—1—2]建立公共财政的制度框架, 这其中的改革体现在哪里了呢 体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建立公共财政的制度框架, 就意味着政府不再以投资和形成国有产权为自己的基本职能. 这项改革的推进是我们在深层次上与计划经济告别, 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一个里程碑. /358
[8—1—3]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没有改革的具体思路. 有些问题我们已经想得比较明白了, 既知道如何改, 也知道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但我们面临一个在过去一段时期中人们有意无意地回避, 而且至今也没完全找到好办法的一个难题, 这就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转轨成本问题. /363
二.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8—2—1]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最大变化是,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 国有经济的基本存在形式将从“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资本”. 就经营性领域来说, 意味着国有资产的基本形态将从实物形态转变为价值形态. /366
[8—2—2]在我们的传统理论. 传统观念中, “国有”是和“资本”相对立的概念. 资本是和私有制. 和剥削相联系的概念, 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所获取的收益仍然是归全社会劳动者所有的财富. 国有经济的基本存在形式怎么能是“资本”呢 这个认识已经过时. 因为国有资本同样是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368
[8—2—3]市场经济发达与成熟的根本标志是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加入到交换过程中来, 即产权的市场化. 产权的市场化才能使市场经济原则真正贯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唯有在产权高度市场化的条件下, 资本与投资领域才能充分地实现相互优化选择或重组. /371
[8—2—4]在这样的改革方向上, 新的人权. 事权. 资产权“三统一”,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当管什么呢 最重要的, 是把管理的落脚点从“管企业”上转到“管资产”上来. 不在于管多少家企业, 而在于管多少资产. 不在于怎么搞好企业, 而在于怎么配置好资产. /372
三. 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
[8—3—1]出资人是企业的主人, 出资人的利益是企业第一位的利益. 出资人的利益. , 职工利益. 政府利益. 银行利益. 上下游利益, 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外部利益, 这些利益都是企业利益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得从这样一个利益构成中明确一条, 谁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377
[8—3—2]劳动者的确是国有企业. 国有资产的主人. 但是应当强调的是, 不能把一个局部的劳动者群体说成是归全社会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国有资产的主人. 不能要求归全社会劳动者共同所有的资产为一个局部劳动者的利益服务. 那不是在维护国有资产, 那是在损害. 侵蚀国有资产. /381
[8—3—3]由于不同出资人的利益获取方式不一样, 他们对企业的关心程度也不一样. 怎么协调这个复杂的利益关系呢 就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 法人治理结构来建立一个相互制衡的出资人关系. 迄今我们在独立董事制度上赋予独立董事的职能, 已经明显体现出这种努力. /382
[8—3—4]以董事长为首的董事会负责的是产权市场的竞争, 而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班子面对的是产品市场的竞争. 谁才有权力讨论产权方面的问题呢 股东会和股东会选出的董事会. 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 企业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产权构成. /386
四. 提问与讨论
附录听陈淮博士谈向温家宝总理汇报
后记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