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移动回传
作者: (芬)伊萨·麦特萨拉,胡哈·萨尔梅林 主编;郑文杰,刘明晶,陈学彬译
出版时间:2017年版
丛编项: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阐述现今高速发展的移动网络构建高的分组网络所需要的技术以及成熟的方案,话题涵盖了移动回传的关键传输技术IP/MPLS/以太网,同时给出了LTE/HSPA/GPRS等3GPP移动网络系统解决方案。无线网侧的读者可以理解移动回传是如何为无线网络服务的,本书结合了无线网络和核心网的传输技术,特别介绍了移动回传的关键传输技术IP/MPLS/电信级以太网,也阐述了重要的技术问题(网络同步、网络恢复、QoS、网络安全)。核心网侧的读者也将受益于来自无线网侧的视角,特别是那些关注移动回传在数据中心以及IT领域中的应用的读者。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原书致谢
缩略语表
作者名单
第1章绪言1
1.1为什么读本书1
1.2什么是“移动回传”2
1.3本书的目标和范围2
1.4本书的结构3
第1部分移动和分组传输网络
第2章移动回传和“分组”时代5
2.1回传网络、层和成本5
2.1.1回传网络层级5
2.1.2回传网络成本分布5
2.2既存系统7
2.2.1回传基本技术7
2.2.2回传拓扑7
2.3移动回传网络的变革驱动力8
2.3.1移动业务发展和通信量增长10
2.3.2移动网络趋势11
2.3.3回传网络的改进13
2.3.4更低的运营成本14
2.4基于分组的回传网络16
2.4.1物理网络和拓扑16
2.4.2逻辑网络和协议层16
2.5向分组技术网络演进16
2.5.1基于分组的回传网络的演进策略17
2.5.2实施转型和网络演进19
第3章3GPP移动系统21
3.1 3GPP 21
3.1.1无线技术和回传21
3.1.2组织22
3.1.3规范22
3.1.4版本23
3.2 2G 24
3.2.1电路交换业务25
3.2.2分组交换域27
3.2.3 Abis 28
3.3 3G 29
3.3.1电路交换业务31
3.3.2分组交换业务31
3.3.3 3G空中接口信道33
3.3.4 FP、MAC和RLC协议34
3.3.5 HSDPA (HS-DSCH) 和HSUPA (E-DCH) 36
3.3.6 Iub接口38
3.3.7 Iur接口39
3.3.8 Iu-cs接口39
3.3.9 Iu-ps接口40
3.3.10 GTP-U 协议40
3.4 LTE 42
3.4.1架构42
3.4.2分组交换业务44
3.4.3空中接口45
3.4.4 S1接口45
3.4.5 X2接口46
3.4.6承载46
3.4.7移动性管理47
3.4.8与2G和3G共存48
3.4.9语音支持48
3.4.10自动配置和自动优化49
3.5小结50
参考文献50
第4章分组网络53
4.1移动回传网络应用53
4.1.1回传服务53
4.1.2接入、聚合和核心55
4.1.3 3GPP 回传指南55
4.1.4组网和回传 56
4.2标准化57
4.2.1 IEEE 57
4.2.2 IETF 58
4.2.3 ISO 58
4.2.4 ITU-T 58
4.2.5 MEF 59
4.2.6 IP/MPLS论坛59
4.3物理接口60
4.3.1高数据速率60
4.3.2以太端口60
4.3.3 E1/T1/JT1 61
4.3.4 SDH/Sonet 62
4.4 PPP和ML-PPP 63
4.4.1 E1/T1/JT1承载PPP 63
4.4.2 ML-PPP 64
4.4.3基于Sonet/SDH的PPP 65
4.5以太网和电信级以太网66
4.5.1电信级以太网66
4.5.2以太网和以太网桥接67
4.5.3以太网链路聚合69
4.5.4 VLAN 69
4.5.5业务类别70
4.5.6 VLAN案例70
4.5.7以太OAM 71
4.5.8提供商桥接72
4.5.9提供商骨干桥接73
4.5.10基于MPLS的电信级以太网73
4.6IP与传输层协议73
4.6.1 IP 74
4.6.2 IP地址和分配77
4.6.3转发79
4.6.4路由协议80
4.6.5 DS 81
4.6.6 ARP 81
4.6.7 ICMP 82
4.6.8 UDP 82
4.6.9 RTP 83
4.6.10 TCP 84
4.6.11 SCTP 86
4.6.12 IPv6 86
4.7 MPLS/IP应用87
4.7.1 MPLS 架构88
4.7.2 LDP 88
4.7.3 BGP 89
4.7.4 MPLS Ping 90
4.7.5 MPLS 层3 VPN和MP-BGP 91
4.7.6伪线仿真93
4.7.7 MPLS 层2 VPN-VPLS94
4.7.8 MPLS-TE 98
4.7.9 MPLS-TP 99
4.8小结99
参考文献100
第5章回传传输技术103
5.1传输系统103
5.1.1 OSI模型103
5.1.2接入方案103
5.1.3 PDH 104
5.1.4 SDH 106
5.1.5 SDH保护108
5.1.6 OTH 109
5.1.7 NG-SDH 110
5.1.8 ATM 110
5.1.9混合TDM/分组传输111
5.2无线回传技术111
5.2.1无线波传播112
5.2.2频率和容量114
5.2.3网络拓扑116
5.2.4可用性和故障可恢复性117
5.2.5性能118
5.2.6其他无线技术119
5.3有线回传技术119
5.3.1 DSL技术119
5.3.2光技术121
5.3.3以太网接口123
5.3.4 EFM 123
5.3.5 DOCSIS 124
5.4汇聚和骨干层124
5.5移动回传专线服务125
5.5.1以太服务和SLA(MEF)126
5.5.2租用以太网服务129
5.5.3 IP作为回传服务130
5.6小结130
参考文献131
第2部分移动回传特性
第6章同步133
6.1蜂窝网络同步基本要素133
6.1.1频率精度133
6.1.2时间精度134
6.2 TDM网络中的频域同步135
6.2.1 TDM网络中的同步架构135
6.2.2 PDH 136
6.2.3 SDH/Sonet 136
6.2.4 ATM 137
6.2.5 OTN 137
6.3分组网中的频域同步137
6.3.1 ACR 137
6.3.2 NTP 138
6.3.3 PTP 138
6.3.4频域同步的ITU PTP通信框架141
6.3.5同步以太网142
6.3.6链接不同的同步技术142
6.3.7 ITU分组网络中与频域同步相关的推荐总结143
6.3.8 TICTOC 143
6.4 TDM网络和同步以太网中的同步测度144
6.4.1稳定性测度144
6.4.2 TDM漂移规格与基站时钟准确性的关系145
6.4.3 TDEV 146
6.5分组同步基础与测度148
6.5.1频域同步的分组计时原理148
6.5.2频域同步的报文延时测度152
6.5.3双通道消息处理157
6.5.4延时跳动157
6.5.5测试报文计时从端157
6.6分组计时网络的拇指规则158
6.7时间同步159
6.7.1 GNSS 159
6.7.2时间同步中的PTP160
6.8小结160
参考文献161
第7章网络弹性162
7.1简介162
7.1.1重建与保护162
7.1.2恢复163
7.1.3可用性163
7.1.4 MTBF和MTTR 164
7.1.5提升可用性165
7.1.6网络故障165
7.1.7人为错误166
7.2本地以太网和弹性166
7.2.1以太网桥接167
7.2.2生成树操作167
7.3电信级以太网169
7.3.1电信以太网169
7.3.2MEF服务170
7.3.3以太网OAM170
7.4 IP层171
7.4.1 VRRP 171
7.4.2负载共享172
7.4.3路由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