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力与表面力(原书第三版)
作者:[美]J·N·伊斯雷尔奇维利著,王晓琳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分子间力和表面力(原书第三版)》详细阐述、解释和演绎了物理学、化学、化学工程学及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与“分子间力和表面力”密切相关的诸多现象,以及过去50多年在“分子间力和表面力”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分子间力和表面力(原书第三版)》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原子和分子间力,第二部分论述粒子和表面间力,第三部分论述自组装结构和生物系统。
《分子间力和表面力(原书第三版)》可供从事胶体与界面科学方面相关科技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物理、化学、生物、化工、材料、医学、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研究生在胶体与界面科学方面的课程教科书。
目录
《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序
翻译版序
译者序
第三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Jacob lsraelachvili传记
单位、符号、有用的量和关系
定义和术语
第一部分 原子和分子间力
第1章 历史回顾
1.1 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力
1.2 希腊和中世纪关于分子间力的认识
1.3 17世纪:早期科学时期
1.4 18世纪:困惑、矛盾和争论
1.5 19世纪:连续理论与分子理论之争
1.6 分子间力一一规律和相互作用势:长程力和短程力
1.7 首个成功的唯象理论
1.8 分子尺寸的首次估计
1.9 2。世纪:了解简单系统
1.10 近期发展趋势
问题与讨论
第2章 分子间力的热力学和统计力学
2.1 自由空间和介质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2.2 自我能与二体势
2.3 玻尔兹曼分布和化学势
2.4 平衡系统中的分子和粒子分布
2.5 范德华状态方程(EOS)
2.6 用热能kT作为标准来估计相互作用的强度
2.7 力和二体势的分类
2.8 多分子系统的理论性分析:连续性方法或分子方法
2.9 计算机模拟的分子方法:蒙特卡罗(MC)和分子动力学(MD)
2.10 牛顿定律在二体碰撞中应用
2.11 多重碰撞的动力学和统计力学:玻尔兹曼分布
问题与讨论
第3章 强分子间力:共价相互作用与库仑相互作用
3.1 共价键(化学键力)
3.2物理键和化学键
3.3 库仑力或者电荷一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高斯规则
3.4离子晶体
3.5 参考态
3.6 静电力的范围
3.7 离子的玻恩能
3.8 离子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
3.9 特殊离子一溶剂作用:连续性方法
3.10 分子方法:计算机模拟和多体系统的积分方程
问题与讨论
第4章 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
4.1 什么是极性分子
4.2 极性自我能
4.3 离子一偶极相互作用
4.4 极性溶剂中的离子
4.5 水中强的离子一偶极相互作用:水合离子
4.6 溶解力、结构力和水合力
4.7 偶极一偶极相互作用
4.8 磁偶极
4.9 氢键
4.10 旋转偶极和角平均势
4.11 熵效应
问题与讨论
第5章 与分子极化有关的相互作用
5.1 原子与分子的极化率
5.2 极性分子的极化率
5.3 其他极化机理和极化对静电相互作用的影响
5.4 离子和中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5.5 离子—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和玻恩能
5.6 偶极—诱导偶极间相互作用
5.7 极化相互作用的统
5.8 溶剂化效应与“超额极化率”
问题与讨论
第6章 范德华力
6.1 中性分子间范德华色散力的起源:London方程
6.2 色散力的强度:范德华固体和液体
6.3 范德华状态方程
6.4 三维及二维体系的气一液、液一固相转变
6.5 极性分子间范德华力
6.6 分子间范德华力的基本理论
6.7 介质中的范德华力
6.8 分子在介质中的色散自我能
6.9 范德华力的深入层面:各向异性(取向),非相加性(多体)和延迟
效应
6.9 1 色散力的各向异性
6.9.2 范德华力和多体效应的非叠加性
6.9 3 延迟效应
问题与讨论
第7章 空间斥力、全分子间二体势和液体结构
7.1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尺寸
7.2 排斥势
7.3 全分子间二体势:形式、量级和范围
7.4 斥力在非共价键结合的固体中的作用
7.5 固体中分子和粒子的堆积
7.6 斥力在液体中的作用:液体的分子结构
7.7 液体结构对分子间力的影响
问题与讨论
第8章 特殊的相互作用:氢键、疏水和亲水相互作用
8.1 水的独特性质
8.2 氢键
8.3 水与缔合液体的模型
8.4 不同类型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
8.5 疏水效应
8.6 疏水相互作用
8.7 亲水相互作用
问题与讨论
第9章 非平衡和与时间相关的相互作用
9.1 与时间和速率相关的相互作用和过程
9.2 与速率和时间相关的脱离(剥离)力
9.3 分子碰撞时的能量转移(耗散):Deborah数
9.4 结合脱离过程中的能量转移
9.5 复杂过程中时间、温度与速度(速率)之间的关系
问题与讨论
第二部分 粒子和表面间力
第10章 分子间力和粒子间力的统一概念
10.1 介质中相似分子或粒子的缔合作用
10.2 介质中相互接近的相似表面:表面能和界面能
10.3 第三介质中不同分子、粒子或表面的结合
10.4 粒子表面与粒子一界面的相互作用
10.5 吞噬和排出
10.6 吸附表面膜:润湿和非润湿
问题与讨论
第11章 分子间力、粒子间力及表面间力的比较
11.1 力的短程和长程效应:定性区分粒子间相互作用与小分子间相互作用
11.2 宏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势
11 2.1 分子一表面相互作用
11.2.2 球平面和球一球相互作用
11.2.3 表面表面相互作用
11.3 两球体的有效相互作用面积:Imngbcin近似
11.4 粒子间相互作用与原子间或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比较
11.4.1 粒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的尺寸效应
11.4.2 表层深度或表面积比体积缩放效应
11.4.3 动力学和非平衡效应
11.5 相互作用能与相互作用力:Derjaguin近似
11.6 “体积力”和“表面力”
问题与讨论
第12章 力的测量方法
12.1 分子间力、粒子间力和表面力的直接与间接测量
12.2 不同直接测量力的方法
12.3 直接测量力的机理及相关问题
12.4 力一距离函数F(D)的测量
12.5 不稳定性
12.5.1 力学不稳定性
12.5.2 能量不稳定性
12.5.3 热力学不稳定性
12.6 黏附力和能量的测量
12.7 宏观表面间力的测量:SFA,OP/OS等相关方法
12.7.1 表面力仪
12.7.2 渗透压强或渗透压力的测试方法
12.8 测量微观(胶体)和纳米粒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方法:AFM和TIRM
12.8.1 原子力显微镜
12.8.2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
12.9 测量单分子和单键相互作用的方法:07和MC方法
12.9.1 光镊或光学捕集
12.9.2 微悬臂梁
问题与讨论
第13章 粒子与表面间的范德华力
13.1 不同几何形状物体间的范德华作用力规律:Hamaker常量
13.2 真空或空气中物体间范德华力的强度
13.3 范德华力的Lifshitz理论
13.4 粒子一表面相互作用
13.5 基于Lifshitz理论计算的非阻滞Hamaker常量
13.6 导电介质间的范德华力
13.7 真空或空气中相互作用Hamaker常量的理论值和实验值
13.8 Lifshitz理论在介质中相互作用上的应用
13.9 排斥性的范德华力:分离压和润湿膜
13.10 较大间距下的范德华力:阻滞效应
13.11 电解质溶液中的静电屏蔽
13.12 结合关系
第14章 液体中表面间的静电作用力
第15章 溶剂化、结构化和水化作用力
第16章 空间(聚合物媒介)及热涨落力
第17章 黏附和润湿现象
第18章 摩擦力和润滑力
第三部分 自组装结构和生物系统
第19章 自组装的热力学原理
第20章 软物质结构与生物结构
第21章 生物膜的相互作用及结构
第22章 动态生物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索引